城鎮住房90%爲商品房 保障房建設爲何消極怠工?

本站房產2月9日訊 一邊是商品房價格猶如脫繮之馬般瘋漲,一邊是保障房建設雷聲大雨點小,“高房價”時代讓老百姓苦不堪言。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時間裡,全國房價漲幅約爲135%,在大多數重點城市,房價翻三、四倍並非什麼新鮮事。與此同時,包括經適房廉租房在內的保障房投資住宅投資的比重卻一路下滑,儘管每年從中央各省市都列出很多保障性住房計劃,但最後都成爲一紙空談。

到底是什麼造成保障房建設陷入“越喊越消極”的怪圈

保障房建設雷聲大雨點小

在今年年初出臺的“國11條”裡,加大保障房建設成爲中央遏制高房價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更表示通過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力爭到2012年末基本解決1540萬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問題

但擺在老百姓面前的是,從2000年開始,保障房建設日益邊緣化,本站房產從長江證券一份研究報告獲悉,從1998年房改後,除了1998年與1999年經適房投資佔住宅投資總額的比重呈上升外,從2000年至2007年這一比重一路下挫,其中2002年、2004年與2005年經適房投資建設更出現負增長

在房價突飛猛進的2009年,據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 2009年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度緩慢,截至8月底,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設完成投資394.9億元,完成率僅爲23.6%。今年1月19日國土資源部召開的“保增長保紅線行動”成效座談會也顯示,去年1至11月,我國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27.54萬畝,僅完成年度計劃供應量的46.66%。

疲弱的建設力度,意味着保障房與龐大的商品房數量相比僅僅是冰山一角,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曾經表示,我國保障性住房供應量太少,實際供應只佔到整個城鎮住房體系的5%左右。

“在發達國家,商品房佔整個住房供應體系的比例一般不超過25%,保障性住房或者帶保障性特徵的住房佔比往往非常高”,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曹建海向本站房產表示,在新加坡,保障房和帶有保障性質的住房佔住房體系比例高達97%,僅有3%的富人居住在由開發商提供的商品房內,並且收取很高的土地出讓金以及物業稅

“但在我國地方政府並沒有建設保障房的動力,導致整個城鎮住房體系90%以上被商品房佔領,比例之高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個”,曹建海表示。

地方政府過分倚重商品房是禍因

在曹建海看來,地方政府過分倚重商品房建設拉動經濟增長,正是保障房建設“雷聲大雨點小”的最重要原因。

“國務院1998年房改啓動時出臺政策,當時的設想是城市80%以上家庭由政府供應經濟適用房,因此在1998-2003年期間,國內房價幾乎漲不上去”,曹建海表示,隨着2003年國務院“18號文”的頒佈,政策正式提出逐步實現多數家庭購買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經適房的主體地位被商品房正式取代,並日漸被邊緣化。

本站房產查詢相關資料得知,從1997年-2003年,國內房價增幅一直在3%上下波動,但在2003年後,國內房價進入“快車道”。除了2006年與2008年外,國內房價每年漲幅均維持在14%以上。

“商品房對拉動GDP作用非常大,通過賣地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貢獻也大,因此地方政府紛紛倚重商品房建設,自然沒有動力建保障房”,曹建海表示,正是由於保障房被邊緣化,商品房一手遮天,國內房地產市場壟斷地位牢不可破,才造成國內樓價上漲一發不可收拾。

“即使是保障房建設政策也被限定在´不會衝擊商品房´的原則下執行,因此保障房被越建越遠,定價越來越高”,曹建海表示。

曹建海感嘆道,國內有一家開發商中房置業股票名稱爲ST中房),早年便是以建設經濟適用房聞名,現在都戴着“ST”的帽子;相反,以保利地產爲首的央企卻通過建設商品房獲得高速發展市值接近千億,這種過於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民生不得不令人感到憂傷。(記者:區家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