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新知新覺)

在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廣大農民致以節日祝福,強調:“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在全社會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富腦袋,意味着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顯著提升、精神風貌顯著改變,這需要充分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農耕史,以農耕文化爲主要代表的鄉村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黨中央擘畫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其中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好形,也要鑄好魂。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內蘊,傳承農村耕讀傳世仁愛孝悌克勤克儉敦親睦鄰、篤實誠信、守望相助、謙和好禮等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守護好中華文化之根。另一方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結合時代發展與社會需要,將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內容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轉化爲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之一。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對鄉村振興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要做好文化輸血,通過知識、資金、人才下鄉等,將先進、健康、有益的文化輸送到農村。統籌和協調多方面力量,建立以政府爲主導、以農民爲主體、全社會參與的鄉村文化治理體系,激發農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強黨的領導,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以農民羣衆爲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培養和造就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農村文化建設隊伍;鼓勵、支持和吸引各種社會力量,特別是高素質、有責任、有情懷知識分子專業人才等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中來。全面激發以農民羣衆爲主體的全社會參與熱情,農村文化造血功能將逐漸提升、日趨強大。

充分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既要補文化“短板”,也要促文化發展。近年來,鄉村文化補短板工作聚焦在文化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大部分農村地區建立了標準化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平臺博物館文化館(站)、圖書館(室)、宣傳窗(欄)、農村書屋、文化廣場等基本建設到位。隨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內容日益豐富、結構不斷升級,需要在促發展上科學謀篇佈局。要全方位、多載體多渠道協同推進農村文化的創新發展,大力推動農村文化價值體系、農村文化公共服務體系、農村文化市場競爭體系以及農村文化制度保障體系發展,推進鄉村文化與鄉村產業、鄉村人才、鄉村生態等實現融合發展,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社會文明新氣象

(作者爲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分中心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