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馬選舉爭議看不在籍投票

馬來西亞大選驚傳嚴重舞弊臺灣各地大馬僑生跨海聲援。(圖/取自網路)

劉性仁

近日馬來西亞大選結果出爐,但卻引發相當大的爭議現任總理納吉(Najib Razak)領導的執政黨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雖取得國會多數席次,贏得第十三屆馬來西亞大選;但就勝選的執政黨得票率來看,國民陣線這次僅取得49%的選票,還輸給了人民聯盟的50%,而反對黨人民聯盟在選舉結果公佈後不久,隨即召開記者會抗議選舉不公,一場選舉下來,突顯出多項問題,也啓發我們正視公民意識及公衆參與的重要性,因此值得臺灣思考,不在籍投票中的各種類型,其實施固然有必要性,而其實行須更爲精緻,採行的類型也要符合政治現實與政治生態環境。

關於馬來西亞此次大選,首先這是一場階級和族羣戰爭,也是一場經濟戰爭,這些都是可議論之處,不同立場的人自有不同的觀感;然就選舉制度及公平性探討,這肯定是一場充滿爭議及瑕疵的選舉,其一由首相署管轄的選舉委員會操縱選舉過程,令反對黨認爲執政黨獲得不公平的優勢,顯然缺乏公平選舉的遊戲規則。其二便是政府便積極運作由馬來西亞航空公司提供選民包機,將最少數萬名「幽靈選民」送到馬來半島,來增加政府在選舉中的勝算,對於此一現象,執政黨的說法則是強調這些都是符合資格的登記選民,他們只是回鄉行使投票權;倘若能夠確實地落實不在籍投票中的移轉投票甚至通訊投票,並且經過公開透明的監督法制的規範,或許就能減少反對黨質疑刻意進口選民,一切迴歸正常機制,減少選前的爭議。

其次,反對黨擔心執政黨會通過買票及不當操作等舞弊方式影響選舉結果。表示要盡力發動所有選民參與投票,使得執政黨選舉舞弊也難以改變結果。雖然此次大選的投票率已達約80%,共有1299萬名選民投票,創下歷屆大選最高投票率,但投票率越高越有利於挑戰者這是不爭的事實。由於此次大選並無法使投票率更高,使得結果因種種不公平規則及環境而改變,試想如果馬國採行移轉投票甚至開放通訊投票,那麼在國際國內雙重監督下,民衆將更爲積極參與投票,將有可能使選舉改變結果,避免刻意動員回鄉投票之爭議;因此衝高投票率便是防止選舉不公的一項重要防弊機制;而國際及國內媒體及輿論的監督,也使得心存不軌的政客詭計難以得逞。

再者,針對長期執政所帶來的選舉優勢與行政資源的挹注,也必須要靠高投票率及高得票率來衝散其執政優勢,另外民衆紛紛意識到自己是頭家,他們不再把這單純視爲政客和黨員們的事情,而紛紛踊躍回原選區投票;倘若馬國今日採取完全的通訊投票,難保選舉的結果不會改變?公民意識與選舉權的落實亦會更加到位。若有嚴密公開的整體投票程序及科技來防止選舉不公,將使得選舉爭議性能降至最低,無論誰當選都是多數民衆的選擇。

此外,選舉的劃分及議席的分配同樣也是選舉爭議的老問題,得票率與席次不成比例,這在美國去年選舉中問題已經出現,這也是選舉爭議的老梗;因次如何避免這些常常會造成選舉爭議的問題,將是各國當局及學者必須秉持良心拿出有效的解決之道;更離奇的是,怎麼多個投開票所突然離奇停電?這難道不會引起非議嗎?過去臺灣發生的中壢事件教訓言猶在耳,這當然會引起反對人士質疑。

總之,馬國大選有遺憾,是由於諸多因素所造成的;若在此次熱烈的選舉氣氛中,更多選民能夠事先向選務機關,申請以其他法定方式行使投票權,那麼大選的結果還很難說,在尊重人民平等參政權的前提下,不在籍投票確實可以減緩民衆逐漸擴大的政治疏離感,此次馬國人民的熱情漸漸找回來了。

另外,與不在籍投票相關配套諸如包括行政中立化與否、選民信任度、選務行政能力、社會需求性及改變選舉結果的可能性等,但這些因素事實上也都是可以克服的,只是馬國朝野互信基礎不足;馬國所採行不在籍投票中的提前(事先)投票,亦即部分選舉人在投票日前數日先行投票,投票日期與地點由選務機關安排,並由選務人員管理及監督,顯然無法得到反對人士的信服,若採行不在籍投票中的通訊投票或許能夠得到更多的監督與關注。

職是之故,從馬國經驗中可以看出,不在籍投票確實可以擴大政治參與、激發民衆熱情,只是實施並未完全落實到位,又有諸多令人難解的情形發生而抹煞不在籍投票的部分價值性,這正可作爲日後臺灣採行不在籍投票之移轉投票所必須警惕的借鏡。而不在籍投票種類各有不同,但擴大民衆參與,確保更公正的選舉則是永恆不變普世價值。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