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賽漁港到成功漁港 他放棄米其林3星餐廳回臺東部落

圖文/鏡週刊究竟誰那麼瘋,放下法國米其林3星餐廳的大好前程不管,跑回臺東部落做菜?我來到長濱海邊的「Sinasera24」找答案。眼前這位皮膚黝黑的大男孩,今年三十未滿,領我們走進香草園,折了一葉墨西哥龍艾叫我吃,「是不是有沙士糖的味道?」他笑開。然後再到隔壁部落拜訪手炒海鹽的蔡班長,看漂流木的火如何炒出一片片剔透如金字塔節理的立體鹽花,嚐到在舌間消融回甘的鹹香,就知道返航不是墮落,而是尋寶

「長濱很能夠感受到大地的變化。」要不是貪戀這片景色,臺南人楊柏偉(Nick)不會選擇這裡爲落腳處。說起跟長濱的緣分也是奇,他當替代役時就在這裡,希望能夠教當地原住民學生習得一技之長,不但說服校長打造專業廚房,訓練國中生去參加全國比賽,甚至開設免費烹飪班教部落媽媽們做菜。退伍後的他,決定往法國闖一闖,先是在普羅旺斯的米其林一星餐廳「La Bonne Etape」工作,後來又被推薦到馬賽的米其林3星餐廳「Le Petit Nice」。因爲表現傑出,半年後就被拔擢到處理海鮮領班,爲該餐廳第一位華人領班,主廚甚至請他一起籌備新餐廳。

明明成名在望,正要續約時,就被現任老闆攔截。「他想傳達風土的理念與我契合,而我也在想,是不是該趁有機會時做自己的東西。」一個轉念,讓他從馬賽漁港回到成功漁港,從調味料、麪包,甚至乳酪全自制,網羅食材就是來自方圓60公里內的山與海。

「我都是先找農友再找食材,先信任他,再看他有什麼,我就拿什麼。大概也只有在這裡能做這件事,臺北沒有這樣的環境。」Nick說。他端出一大盤像大理石、花岡巖紋路的塊狀物,「花東的奶那麼好,不做乳酪太可惜,我用的是瑞穗吉蒸牧場的,現在大家做比較多的是軟質乳酪,沒有人做布利乳酪(Brie)或康門貝爾(Camembert)這種比較熟成的乳酪。」有蜜香紅茶、馬告黑胡椒茴香、甚至紅藜羊奶做的起司,其中最特別是用原住民包糯米飯的假酸漿葉包裹乳酪,葉爛長菌熟成後,飄淡淡的瓜子香。

盤裡如白花綻放的一圈圈是經過48小時熟成的鬼頭刀,黃瓜與過山香做成的草綠凝凍襯底,一旁是煙燻飛魚奶油,再刨上柴燒風乾3個多月的鮪魚節提鮮。另一道馬賽魚湯則是向師傅Gérald Passédat致敬,醇厚深邃的底湯是集合了石梯坪的細紋方蟹龍蝦殼、茴香、魚骨搗碎熬成,放入香煎紅喉、黃雞、鬆鯛、白毛與倒吊魚,同樣以時間賦味。「也唯有在臺東,纔有可能在一道菜裡,同時吃到5種海魚。」經過熟成的肉質嫩甜鮮活,是濃湯也掩不住的清新。湯裡除了番紅花芬芳苦香,還帶有一種上揚的清香,原來Nick將壺裡放了新鮮柑橘皮,熱湯衝下,皮油釋放,湯味更細緻。

關山白蘿蔔、麻竹筍南竹洛神花的溫潤恬淡,緩解長濱鵪鶉薄脆的火氣;炭烤錦繡龍蝦則是把殼燒穿了,火力透進恰好的水嫩,以手炒海鹽與馬告在炭裡燜出香氣,灼上肉身

「Sinasera」是阿美族語的「大地」,「這套菜單是大地寫的,我們只是個傳達者。」Nick說,會愛上長濱的海,必定與世無爭,因爲這裡一望無際的寧靜,只有海風作伴。在這兒,食材是主角,吃進的,沒有個人主義,而是臺東這條海岸線的24節氣

更多鏡週刊報導【五感餐廳】老派復古約會之必要 林明健打造療愈系法餐Chou Chou【找米獵人】消失30年的海稻米 重回太平洋旁的港口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