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經濟找到出路

基隆正濱漁港色彩屋蛻變,讓市民找到歸屬感向心力。(基隆市政府提供/陳彩玲基隆傳真)

基隆市面積僅約臺北市一半,人口財政規模也差不多是臺北市的1/10,基隆市長林右昌放眼大臺北首都圈,甚至是東亞全球經濟替基隆找出路,凸顯基隆價值說服中央政府投入公共建設,讓中央單位願意埋單,創造中央、地方民衆三贏。

林右昌昨天指出,如果只把基隆想成是一個狹小區域,那什麼都不用做,也找不到出路,所以他把基隆放到北北基桃1000萬人首都生活圈裡,重新思考基隆在首都圈扮演的角色,再從整個東亞、全球經濟看待,就會很清楚21世紀的基隆要有什麼產業區位都市計劃該怎麼做、要有什麼公共建設。

分析北北基桃產業與交通,發現大臺北未來10至20年間將往東區延伸,南港發展重心,透過板橋高鐵站到臺北捷運頂埔站、士北科技園區至臺北車站的交通樞紐對比,研擬出基隆捷運和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計劃。

不僅拚建設,林右昌更拿出本事把負債降下來。他說,2014年上任前,基隆評比大概都全國倒數,還是高失業率、高離婚率及高自殺率的3高城市,不過積極、樂觀的個性反而讓他覺得是化危機轉機機會

林右昌說,他當市長前10年,基隆增加100億負債,負債比是47.37%,6年市長任內還掉約47億負債,將負債比降至31%,窮人家米缸都沒米,哪有錢可還,但基隆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