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在臺灣過中秋 就是要烤肉趴

中秋烤肉。(資料照片)

儘管中國人視中秋爲一個萬家團圓的節日,但長期在異鄉求學的我,卻很難有機會在家與父母共度月圓夜,而是要和各位老師或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共度節日。在臺求學七年間,其中只有一年,因爲是在家寫論文,不需要回臺灣報到,所以得以留在上海與家人團聚過節。

在臺灣過中秋,對於在外求學的我而言,留下了一段段難忘而美好的回憶。儘管我在很長一段時間並不能在故鄉過中秋,但不少關心我們的師長組織了一些節日活動,還有三兩朋友小聚,都逐漸地讓我感受到如同家一般的溫暖,而且在臺日子愈久,這種感覺越是強烈。

文旦。(作者提供)

01吃文旦

和中國大陸一樣,臺灣民衆在中秋節也會吃月餅,而且以廣式月餅居多。當然,中國各地也會有一些地方上特殊的中秋食物,例如在上海,我們會常吃三樣帶毛的食物:毛豆、芋艿與鴨子。

在臺灣,中秋節最具特色的食物是文旦柚。不同於大陸福建琯溪等地產的大如西瓜的柚子,文旦柚有如小家碧玉,大小僅比巴掌稍大一些。中秋節前後,常常能在學校附近的超市買到,我讀書那會兒大概也就39臺幣(約合人民幣8元)一臺斤(600克)。臺灣的水果價格普遍都不算便宜,相較其他水果,文旦的價格已經十分親民。

不過,就我本人的口味偏好而言,文旦柚並沒有如我想像的一般甜美,吃起來常常顯得有一些苦澀的味道,而且並沒有顯得很多汁。不過在臺灣人的生活中,文旦柚「全身是寶」:從藥用價值來說,文旦柚能夠幫助降血糖、化痰、健脾消食。此外,柚子皮還能夠成爲祛除房間異味的利器。通常我在吃完文旦之後,不會立即將文旦的外皮扔掉,而是繼續放置在宿舍房間中一段時間,能夠吸附房間濁溼氣的同時,也能給房間帶來淡淡的清香氣。

至於爲何臺灣民衆中秋吃文旦柚,基於我個人的推測,可能還是因爲文旦柚的外觀酷似天上的一輪圓月。對於很多在外打拼的遊子而言,一顆小小的文旦柚往往象徵着團圓與家人的牽掛。每到中秋節前後,臺灣人家招待客人時常常會多出一盤剝好的柚子肉,也象徵着對客人的美好祝福。

02烤肉趴

臺灣民衆在中秋節吃文旦的歷史可謂悠長,但是中秋夜吃烤肉的歷史也就短短几十年,算是一個時興的「新習俗」。

在中秋夜吃烤肉的「習俗」,最通行的說法是,在上世紀的80年代,一家名叫「萬家香」的醬油公司,在電視上打廣告,廣告語爲「一家烤肉萬家香」,其背景正是萬家團聚的中秋之夜。加之這一時期臺灣正處於經濟起飛的好時光,出外野餐蔚爲成風。二者的合力共同促成了中秋烤肉這一新的過節風尚。不過,也有一些細心的網友,通過扒疏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民生報》等報刊,指出中秋烤肉的習俗先於萬家香廣告的流行。

儘管有關爲何在中秋節吃烤肉的說法來源迄今仍有諸多可以討論與考據的空間,但以我在臺北的生活體驗而言,中秋節前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瀰漫最多的味道,是烤肉的香氣。實際上,「烤肉」僅僅是一種代稱,在烤盤上往往你能想到的食物都可以見到:除了各種已經預先處理好的肉類(主要是切成片狀的豬、牛、羊肉以及各類香腸等),還可以有蔬菜(大多是玉米、菇類等)、蚵仔等小海鮮,如果喜歡重口味的話,甚至還能在烤盤上見到臭豆腐之類。

至於烤肉的流程,一般而言需要預先和學校等單位預定場地,主要是顧及消防安全:因爲烤肉需要炭爐,如果稍不留意很容易引發火災。然後,大家會帶來各自在超市買來的一些食材,住在學校附近的同學帶來燒烤架和碳爐,在先前預定的場地找空位,找到之後生火烤食物。由於烤肉的火源通常是木炭,所以升起來的煙氣往往很重,所以每到中秋前後,烤肉場地往往到第二天早晨還是會有那麼一點點「烏煙瘴氣」的。不過,讓我感佩的是臺灣民衆的素質:烤肉完畢後,通常都會將留下的垃圾用袋子收納好,自行帶走,不會留下一片髒亂差的場地。

筆者在2017年9月參加政大陸生的迎新烤肉趴。(作者提供)

實際上,臺灣的中秋烤肉也成爲了年輕一代重要的社交場合。由於中秋節常常處於大學開學季,因此各個大學的社團以及僑陸生組織等,往往也會以烤肉趴的名義同時開展迎新活動。比如上面的圖片就展示着我在2017年秋進入臺北政治大學學習後,參加的陸生迎新烤肉趴。在這樣的場合,往往會遇到一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大家藉着一盤烤肉,手中喝着飲料,相見甚歡,結交新朋友。大家都離開自己的故鄉,來到寶島求學,本身就是一種奇妙的緣分。烤肉讓彼此有了一個相知相識的機會,能夠藉此遇到意趣相投的朋友,又何嘗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呢?

03師生中秋聚餐

每到中秋節,我們在臺的一些老師也會招待我們這些在外求學的遊子,來到他們的府上共同聚餐。同時,也成爲了除烤肉趴以外,又一個重要的迎新場合。

比如我在政治大學求學的時候,繫上的王德權、張廣達等教授會組織一次陸生與交換生的中秋聯誼活動。

在中秋餐會上,我們除了能品嚐到老師們精心準備的各類佳餚,老師們也會以團體遊戲的方式,讓大家先做個介紹。除了歷史系本系的同學外,在餐會上往往也能遇到諸如社會系、政治系、新聞系等其他系所的同學。

在用餐與遊戲後,老師們也會發表一些感言。通常是一些學期的寄語,還有有關爲人與爲學的諄諄告誡。特別是當時已年近九十的張廣達先生,他猶如我們的長輩一般,分享他的治學經驗,以及在面對人生風浪時的各種選擇,我們從他的分享中也獲益良多。張先生也很願意聽年輕人和他分享求學的一些故事。借本文寫作的機會,也祝張先生身體健康!

其實,我一直很相信緣分是很奇妙的:在政大,我在中秋聚餐時結識的一位夥伴,後來也到了上海師大深造,我們在同一所新學校得以再續前緣。而在我回上海深造之後,我的導師也每年都會組織師生聚餐,對於不少在異鄉打拼的孩子們而言,這樣的聚餐能夠帶給他(她)們家一般的溫暖。我想,中秋節的意義也莫過於此吧!一輪圓月,見證的是家人與親朋的牽掛,更是關愛!

(陸軼雋/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