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借鏡臺灣長照經驗 從環保站進入樂齡社區

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文/林佳予

人口高齡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慈濟基金會積極推動以各地環保站與分支會所爲社區關懷據點,透過實作環保、多元課程規劃供餐服務,爲銀髮長者身心靈健康把關,成效顯著。明年將進入人口高齡化社會馬來西亞,慈濟馬六甲分會將「空巢老人」(意指獨居長者)照顧,列爲慈濟慈善工作重要項目之一。

一百多位慈濟志工飛抵臺灣三重,參與「2019年慈濟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除分享環保推動成果外,期盼汲取臺灣長照經驗

馬六甲分會慈濟志工陳運香回憶20多年推動環保歷程,起初師兄姊親手製作文宣海報,除在公衆場所進行宣導外,還挨家挨戶解說環保,現在利用科技並走進校園,將環保觀念向下紮根,帶動民衆從自家做好資源分類,許多長輩們更走入社區環保站,生活開始有重心,以馬六甲野新縣萬望環保站爲例,60歲以上的環保志工就有29位,環保站成了社區銀髮社交據點之一。

依照聯合國定義,以作爲衡量標準,若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比率佔總人口數7%爲「高齡化社會」,14%是「高齡社會」,如果再提升至20%則爲「超高齡社會」。慈濟馬六甲分會表示,野新縣空巢現象已很普遍,許多人在中年時即進入空巢期,在生理心理方面處於重大轉變,處理不好,將衍生身心疾病婚姻家庭受挫。

因應高齡化社會帶來的問題,慈濟馬六甲分會着手規劃空巢老人長照樂齡方案舒展銀髮環保志工筋骨、增加肌耐力瑜珈律動納入課程項目之一,特別的是,瑜珈老師黃淑華高齡80歲,銀髮長者以同理心與自身經驗,投入長照關懷銀髮族設計出更適合長者的初級瑜珈,如磨米、划船的結合增加心肺功能的溫和動作

慈濟基金會表示,馬來西亞衛生部去年就國家藍海策略進行多項倡議,透過修改國家樂齡政策、制定國家樂齡行動藍圖與政策等,製造有利環境和提供最佳醫療健康服務。父母勞碌工作,將最好全給予孩子,一旦孩子成年離家,進入空巢階段,心理驟然失去平衡,透過短中長期樂齡計劃,協助長者善用空巢期,爲晚年生活帶來新轉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