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歸納】2025考前必記自然、人文地理核心考點、高中地理經典糾錯筆記集合!

備戰2025年高考地理搶分秘籍

秘籍01 考前必記自然地理6大主題32核心考點

主題1地球與地圖

核心考點1:經緯網的主要運用

1.經緯網的運用:

①地理位置判讀:

位置

答題模板

絕對位置

經緯度位置

(北緯,東經)

半球位置

該地(區)位於東(西)半球,北(南)半球

特殊位置

該地位於低中高緯地區

相對位置

海陸位置

該地位於某大陸的某方位,毗鄰某海某島,位於某洋某側或位居內陸

交通位置

該地所處重要交通要道(樞紐)

經濟位置

該地處某經濟區,鄰近或遠離某經濟區等

比較位置

該地與某地(國)接壤,相鄰,位於某地(國)某方位

②方向判讀:

確定經緯網的類型;

先斷南北,再斷東西方向。南北方向是絕對的,東西方向是相對的

南北判斷:北半球度數越大越在北;南半球度數越大越在南;一南一北,南在南,北在北

東西判斷:同在東經,度數大的在東,度數小的在西;

同在西經,度數大的在西,度數小的在東;

在不同的東西經,兩者度數相加,大於180的東經的在西,

西經的在東,小於180的東經的在東,西經的在西

③距離計算:

計算公式:緯度相差1°的實際經線弧長處處相等,大約是111 km。爲計算方便可取110km。經度1°=111 km×cos φ°(φ°表示該緯線的緯度數值)

計算技巧:距離的計算是一個約數,在計算的過程中爲了避免數據的複雜,可進行約化;兩地距離的計算,同一經線上算緯度差,同一緯線上算經度差;若兩點不在同一經線,也不在同一緯線上,一般有兩種計算方法,以圖中BC之間的距離爲例:分別求出AC、AB的長度,再利用勾股定理計算;粗略算法:若B、C兩點的緯度差較小,可假設其在同一緯線上,求緯線長度;若B、C兩點的經度差較小,可假設其在同一經線上,求經線長度。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擴大或縮小。

④範圍估算:

基本依據:緯度越高所表示的實際範圍越小。

中心點經緯度數相同,跨越的經緯幅度越廣,所表示的實際範圍越大。

若跨經緯度範圍相同,中心點緯度數不同,緯線長可看作長,經線長可看作寬。(因爲經度單位長度都一樣)緯度越高,表示的實際範圍越小。

⑤航線(向),最短距離確定:

基本依據:大圓原則,劣弧最優原則。

利用現有的大圓:經線圈;赤道;晨昏線。

飛行方向中,東西方向是確定的。例如甲在乙的東南方,即飛行方向爲甲到乙向東飛,乙到甲向西飛。

技巧運用:北半球:大圓向北極方向傾斜;南半球:大圓向南極方向傾斜。

核心考點2:比例尺

1.比例尺的縮放:

①縮放規律:

比例尺變化

變化後的比例尺

變化後的圖幅

將原來比例尺放大到n倍

爲原來比例尺的n倍

放大的圖幅爲原來的n2倍

將原來比例尺放大n倍

爲原來比例尺的(n+1)倍

放大後的圖幅爲原來的(n+1)2倍

將原來比例尺縮小到

爲原來比例尺的1/n

縮小後的圖幅爲原來的(1/n)2

將原來比例尺縮小

爲原來比例尺的(1-1/n)

縮小後的圖幅爲原來的(1-1/n)2

核心考點3:等高線地形圖的計算與應用

1.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計算:

(1)兩點間的相對高度的計算:H相=H高-H低。(若各點取值爲範圍,則小值寫前、大值寫後,交叉相減)

(2)陡崖高度的相關計算(交叉相減或者公式法):

①陡崖的相對高度ΔH的取值範圍:(n-1)d≤ΔH<(n+1)d。

(注:n爲陡崖處重合的等高線條數,d爲等高距,H大爲重合等高線中海拔最高,H小爲重合等高線中海拔最低)

②陡崖的絕對高度:崖頂的絕對高度:H大≤H頂

(3)閉合等高線的判讀:當閉合曲線位於兩條等高線之間時,若閉合曲線數值與其中的高值相等,則曲線內的數值高於這個高值且不超過一個等高距;若閉合曲線數值與其中的低值相等,則曲線內的數值低於這個低值且不超過一個等高距;即“大於大值,小於小值”。

2.等高線地形圖的運用點線面的選擇:

(1)點的選擇:

點的類型

技巧(依據、原因)

水庫壩址

壩址:河流流出窪地或盆地河道最窄等高線密集的峽谷處。

原因:工程量小且落差大,施工難度小;

庫區選址:河谷、山谷地區或“口袋形”窪地、小盆地。

原因:集水面積和庫容較大。

其他原因:淹沒農田、村鎮少,移民搬遷少。避開斷層等,地質條件穩定

港口

①等深線密集,港闊水深,背風避浪;

②等高線稀疏、地形平坦;

③避開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其他:海陸聯運,交通便利;城市依託等)

療養院

①地勢坡度較緩(等高線稀疏);向陽坡;

②背山面水(河、湖、海)、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的地方;

③有交通線通過,交通便利。

宿營地

①宿營地應避開河谷、河岸,以預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發;

②避開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傷害;

③應選在地勢較高的緩坡或較平坦的鞍部宿營

機場

①地形平坦開闊,利於跑道(與盛行風向一直)建設、飛機起降;

②坡度適當,利於排水;

③與城市有一定距離,與快速交通幹道相連;

④地質條件穩定。

(2)線的選擇:

線的類型

技巧(依據、原因)

公路、鐵路線

①一般選擇坡度較緩、路程較短、彎路較少的線路;

②一般在兩條等高線之間繞行,少穿等高線;

③儘量少通過河流、少建橋樑,以降低施工難度和建設成本;

④儘量避免通過高寒區、沙漠區、沼澤地、永久凍土區、地下溶洞區等。

引水線路

①引水線路儘可能短;

②儘量避免通過山脊等障礙

③儘量利用地勢使水自流(上游水質好)

輸油管線

線路儘可能短,儘量避免通過山脈、大河等

(3)面的選擇:

“面”的類型

技巧(依據、原因)

農業生產佈局

平原:種植業;山地、丘陵:林業、畜牧業;湖、海、水庫等水域:水產業

工業區選址

一般選在等高線間距較大即地勢平坦處,節省建設投資;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有交通線經過,交通便利。污染型佈局在盛行風下風向(最小風頻上風向)。

聚落分佈

山區多分佈在河谷地帶(地勢低平、水源充足、流水沉積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山區聚落規模小、數量少,平原地區聚落規模大、數量多(聚落主要分佈在平原地區)

3.剖面圖繪製(新高考繪圖題型):

①確定剖面線:在等高線圖上畫出一條剖面線;

②確定座標和比例尺:縱座標表示高度,橫座標表示水平距離。水平比例尺一般不變,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圖的5、10、15、20倍,倍數越大,起伏越明顯。

③確定剖面點:將剖面線與等高線的所有交點(或僅描關鍵點,如最高點、最低點)按其水平距離和高程轉繪到座標圖中。

④連線:用平滑曲線將各點順次連接,注意相鄰兩點間的升降趨勢

主題2地球運動

核心考點4:太陽輻射的影響因素分析

1.我國太陽輻射的分佈:

2.太陽輻射的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結論

緯度

緯度越低,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太陽輻射強

晝長

白晝時間越長,日照時數越長,輻射越強

海拔

海拔高,空氣稀薄,透明度高,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陽輻射強;海拔低則反之

天氣

晴天多,大氣削弱作用弱,日照時間長,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多;多陰雨天氣則反之

大氣

大氣透明度越好,太陽輻射越強;大氣中懸浮物質越多,反射的太陽輻射多

核心考點5:月相及其變化

1.月相:

2.月相變化:

月相

同太陽出沒的時間比較

月出時間

月落時間

農曆日期

新月

同升同落

清晨

黃昏

初一

上弦月

遲升後落

正午

半夜

初七、初八

下弦月

早升先落

半夜

正午

二十二、二十三

滿月

此起彼落

黃昏

清晨

十五、十六

核心考點6:晨昏線的判斷與應用(光照圖)

1.晨昏線的特點:

①晨昏線平分地球,是過球心的大圓;

②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

③晨昏線的移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自東向西),移動速度與地球自轉速度相同;

④晨昏圈與經線圈的夾角在在0~~230 26’之間,且與太陽直射點的度數相同。二分日,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

⑤晨線與赤道相交處的時間是6時,昏線與赤道相交處的時間是18時;

⑥晨昏線切點的緯度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之和等於90°(互餘)

2.晨昏線的特點:

運用

判斷依據

確定地球自轉的方向

既要根據自轉判斷晨昏線,也要根據晨昏線判斷自轉方向

確定時間

根據晨昏線可以確定已知四地地方時,即晨昏線與赤道交點6點或18點,平分夜半球經線24點,平分晝半球經線12點

確定日期和季節

根據晨昏線可判斷二分二至日,根據晝夜分佈判斷季節

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與切點(晨昏線與緯線)的緯度互餘;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

確定晝夜時長

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12點-日出(落)時間)×2;晝弧/15晝長=24-(日落時間-日出時間);(0點-日出(落)時間)×2;夜弧/15

確定日出日落時間

日出時間=某地所在緯線與晨線交點的地方時;日落時間=某地所在緯線與昏線交點的地方時

確定極晝極夜範圍

晨昏線與哪個緯線相切,該緯線與極點之間出現極晝或極夜現象。

核心考點7:時間與日期

1.時間計算的一般過程:

(1)明確已知地方時和所求地的經度(或區時)

(2)確定兩地之間的經度差(一般選擇劣弧經度差小於180度的)(或時區差,同減異加)

(3)確定兩地之間的東西方向

(4)利用東加西減原則,算出具體時間

2.日期:

(1)確定日期變更:

(2)確定日期的範圍:新的一天=從0時所在經線向東到180°經線;舊的一天=從0時所在經線向西到180°經線。

(3)確定日期的比值:新的一天佔全球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經度數/360°;舊的一天佔全球的比值=舊的一天所跨經度數/360°。

新舊兩天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經度數/舊的一天所跨經度數

(4)與行程有關的時間計算:降落時地時間=起飛時地時間±時差+行程時間(m)。

降落時某地時間=起飛時地時間+行程時間(m)±時差。

注:“±”選取原則,降落在起飛東側時取“+”,降落在起飛西側時取“-”(東加西減)。

核心考點8:善用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圖理解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

1.晝夜長短變化:

2.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3.正午太陽高度的運用:

①確定地方時:當某地太陽高度達一天中最大值時日影最短,地方時是12時;

②確定房屋朝向(坡向):爲了獲得更充足的太陽光照,房屋朝向應朝向太陽光線,北半球及其以北地區,一般坐北朝南。南半球及其以南地區坐南朝北。

③確定影子變化及朝向:影子長度與太陽高度角呈負相關,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影子朝向與太陽光線相反。

④確定樓間距及樓高:爲了更好地保證各樓層都有良好的採光,樓與樓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一般情況下以當地最小的正午太陽高度角作爲確定依據。(利用三角函數)

⑤確定太陽能集熱板的調節角度:當太陽能集熱板與太陽光線垂直時,所接收的太陽輻射最豐富,因此太陽能集熱板的傾斜角度與正午太陽高度角互餘

核心考點9:太陽視運動

【技巧題型】太陽視運動要善用三點定位法,即確定日出、正午、日落的太陽方位

1.北迴歸線以北地區:對於北迴歸線以北的地球來說,太陽永遠在南面。故其軌跡爲: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2.南迴歸線以南地區:對於南迴歸線以南的地球來說,太陽永遠在北面。故其軌跡爲: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3.二分日:

4.特殊地區:極晝地區的日不落

主題2地球運動

核心考點10:大氣受熱過程的原理運用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1.三個過程兩個作用:

2.原理運用分析:

①溫室效應分析:人類活動,使得向空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溫室氣體的增加使得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增加,大氣升溫後,大氣返還給地面的大氣逆輻射增強,從而使得地面增溫加強,形成溫室效應

②晝夜溫差分析:晴天溫差大,陰雨天氣溫差小。晴天,大氣透明度好,大氣稀薄,雲層較薄,白天對太陽輻射的削弱較差,使得地表增溫較快,晚上對地面輻射吸收較少,大氣逆輻射弱,保溫作用差,地表熱量喪失明顯。從而使得晴天溫差大。

③農業生產分析:秋冬季節焚燒秸稈;農業覆蓋覆膜覆石技術;溫室大棚等

核心考點11:氣溫與逆溫

1.氣溫的影響因素分析:

2.逆溫及其影響:

(1)逆溫過程:

(2)逆溫類型:

類型

形成

常見地區與時間

平流逆溫

由於暖空氣水平移動到冷卻的地面、水面或氣層之上時,底層空氣因受下墊面的影響迅速降溫,上層空氣因距離較遠,降溫較少,於是產生逆溫。

中緯度沿海地區

輻射逆溫

晴朗無雲的夜間或黎明,由於大氣逆輻射較弱,地面輻射散失熱量多,離地面越近降溫越快,從而出現上暖下冷的逆溫現象

多發生於冬季晴朗的夜晚

鋒面逆溫

鋒面附近,暖而輕的暖氣團沿着鋒面爬升至冷而重的冷氣團上方,形成下冷上暖的逆溫現象

常出現面鋒面活動地區

地形逆溫

夜晚,由於山坡散熱快,山坡上的冷空氣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來較暖的空氣被冷空氣擡擠上升,從而出現溫度的倒置現象

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3)逆溫影響:

①對航空:逆溫現象如果出現在低空,多霧天氣給飛機起降帶來麻煩。逆溫現象如果出現在高空,空氣對流運動受阻,飛機飛行平穩,同時提高了能見度,使飛行更加安全。

②對環境:逆溫時,對流運動受阻,大氣比較穩定,加重大氣污染

③對自然災害:阻礙了空氣對流,可以抑制沙塵暴的發生

④對天氣:容易產生大霧等不利天氣,影響交通

⑤對農業:逆溫層的坡地利於農作物越冬,有利於牲畜避寒等

核心考點12:熱力環流形式的借鑑運用

1.把握熱力環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熱不均,高壓指向低壓

2.以海陸風爲例借鑑運用局部環流

①海陸風:

②借鑑地區:湖泊與陸地;沙漠與綠洲;水庫與庫區;森立與裸地等。把握基本原理,分析冷熱差異,找出高低壓差異。

核心考點13:常見天氣系統的天氣特徵

1.鋒面系統:

比較

冷鋒

暖鋒

準靜止鋒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暖氣團控制,溫暖晴朗

單一冷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過境時

常出現較大的風,雲層增厚,並出現雨、雪天氣

雲層加厚,多形成連續性降水

常帶來陰雨連綿的天氣

過境後

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天氣轉晴

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天氣轉晴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類型

急行冷鋒:移動速度快,降水強度大

華南準靜止鋒江淮準靜止鋒

慢行冷鋒:移動速度較慢,降水強度較小

昆明準靜止鋒天山準靜止鋒

降水時間強度

時間短,強度大

時間長,強度小

時間長,強度小

降水位置

主要在鋒後

鋒前

冷氣團一側

鋒面符號

鋒面坡度

較大

較小

較小

我國典型鋒面天氣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節的沙塵天氣;冬季爆發的寒潮;一場秋雨一場寒

一場春雨一場暖;華南地區:春暖多晴,春寒雨起

夏初,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天氣;冬半年,貴陽多陰雨天氣

2.我國準靜止鋒:

3.我國鋒面雨帶:

①推移規律:

5月:南部沿海進入雨季(暖鋒)

6月:長江中下游形成梅雨(準靜止鋒)

7~8月:雨帶移至華北、東北(暖鋒)

9月:雨帶南撤(冷鋒)

10月:雨季結束

②正常年份:黃河中下游:春旱夏澇;長江中下游:初夏澇盛夏伏旱

③異常年份:夏季風強:北澇南旱;夏季風弱:北旱南澇

核心考點14:鋒面氣旋判斷

1.鋒面氣旋定義:

①定義:該天氣系統多見於溫帶地區,是造成溫帶地區天氣變化的重要天氣系統。近地面的氣旋往往與鋒面聯繫在一起,故也稱鋒面氣旋。鋒面存在於低壓槽上(在高壓脊不能形成)。

2.鋒面氣旋判斷:

①鋒面的位置:鋒面總是出現在低壓槽中,鋒線往往與低壓槽線重合,如圖中的M、N線。將冷暖鋒連接將系統分爲兩部分,低緯度部分受暖氣團控制,高緯度部分受冷氣團控制。

②鋒面的類型與移動:鋒面類型:在鋒面氣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鋒(如圖中的M鋒),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鋒(如圖中的N鋒)。鋒面移動:鋒面氣旋中,鋒面移動方向與氣旋的旋轉方向一致。

③鋒面附近的風向 :根據北半球風向的畫法,可確定鋒面附近的風向,如圖中①處爲偏北風,②處爲偏南風,③處爲偏南風。

④鋒面氣旋的天氣特點:冷鋒降水在鋒後;暖鋒降水在鋒前。冷氣團一側降水,暖氣團一側晴朗。

核心考點15: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和風帶分佈及其特徵:

2.氣壓帶和風帶的判斷:

(1)根據動力,判斷氣壓帶的形成

①熱力原因: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氣壓低,如赤道低氣壓帶;溫度低,氣壓高,如極地高氣壓帶。

②動力原因:與溫度無關,與氣流垂直運動有關,氣流下沉則氣壓高,如副熱帶高氣壓帶;氣流上升則氣壓低,如副極地低氣壓帶。

(2)根據偏轉,判斷風帶和風向

在氣壓帶、風帶分佈圖中,先依據高、低氣壓帶的分佈確定風帶的原始風向,再根據所在半球確定偏轉方向從而判定風帶的具體風向。

(3)根據位置,判斷分佈:

先判斷所處緯度位置,在看圖形分佈特徵,依據相間分佈進行綜合判斷

(3)根據移動,判斷季節

氣壓帶、風帶位置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發生季節變化。就北半球而言,與二分日相比,各氣壓帶、風帶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季風環流:

(1)北半球的高低壓中心:

比較

東亞季風

南亞季風

季節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風向

西北

東南

東北

西南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亞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亞

印度洋

成因

海陸熱力差異

海陸熱力差異及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性質

溫帶:寒冷乾燥亞熱帶:溫和少雨

炎熱多雨

溫暖乾燥

高溫高溼

比較

冬季風強於夏季風

夏季風強於冬季風

分佈地區

我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等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我國西南地區等

對農業的影響

有利

雨熱同期

不利

旱澇災害,冬季寒潮低溫凍害

旱澇災害

(2)季風環流對比:

核心考點16:氣候類型的判斷

1.氣候類型的判斷:

①以溫定帶:根據氣溫極值判斷所處的半球:北半球氣溫最高值在7月,最低值在1月,南半球相反;根據氣溫的年際分佈情況,判斷該地大致所處的熱量帶。

類型

以溫定帶

氣候類型(4+3+2+2=11)

熱帶

最低溫≥15℃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亞熱帶

15℃>最低溫≥0℃

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

最高溫≥5℃最低溫<0℃

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寒帶

最高溫<5℃

冰原氣候、苔原氣候

②以水定型:根據降水的年際分佈情況,判斷該地具體的氣候類型。

熱帶

亞熱帶

溫帶

寒帶

年雨型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以上)

溫帶海洋性氣候(500-1000mm)

少雨型

熱帶沙漠氣候(<250mm)

溫帶大陸性氣候(<400mm)

極地氣候

夏雨型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

亞熱帶季風氣候(800-1500mm)

溫帶季風氣候(400-800mm)

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冬雨型

地中海氣候(300-1000mm)

③根據自然景觀判斷:不同氣候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類型,因此在掌握氣候的形成和分佈時,還應該掌握該地的自然景觀特徵,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觀圖特徵,進而判斷氣候類型。

2.氣候特徵的一般描述:

①氣溫特徵的描述:指出冬夏氣溫、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常用詞有炎熱或涼爽、寒冷或溫和。一般來說,最冷月均溫在0 ℃以上——溫和、溫暖(低溫),0 ℃以下——寒冷,-20 ℃以下——嚴寒,-30 ℃以下——酷寒。最熱月均溫在20 ℃以下——涼爽,20 ℃以上——炎熱,24 ℃以上——高溫。

②降水特徵的描述: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節變化,常用詞有多雨或少雨、溼潤或乾燥、降水的季節變化大小。一般來說,月降水量在100 mm及以上——多雨,50 mm及以上——溼潤,30~50 mm——少雨,30 mm以下——乾燥。

③氣溫與降水的組合描述:氣溫與降水往往結合進行描述,例如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全年高溫多雨等

④氣候分佈的描述:主要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進行分析。例如某某氣候主要分佈在南北緯多少度到多少度的大陸東中西岸。

⑤氣候成因的描述:主要從氣候的影響因素,例如大氣環流、海陸分佈、洋流、地形、人類活動等角度。

⑥氣候對其它地理環境的影響描述: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對交通運輸佈局的影響‘對污染的影響等

主題4水體運動

核心考點17:水循環的影響因素

1.主要水循環環節影響因素:

①影響蒸發的因素

②影響降水的因素:

因素

影響

大氣環流

盛行上升氣流區,降水多;盛行下沉氣流區,降水少;由高緯吹響低緯的風一般多幹燥;由低緯吹向高緯的風,一般多溼潤;夏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的風)多降水,冬季風乾燥

海陸位置

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乾燥

地形

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高大地形阻擋水汽進入,降水少;赤道附近地勢高的地區,對流減弱,降水少

洋流

暖流增溫增溼;寒流減溫減溼

植被

植被覆蓋率高(低),降水多(少)

水文

水域廣,降水多

人類活動

城市溼島、雨島效應,多上升氣流,降水多;植被破壞,地面缺乏保護,氣候乾旱;興修水庫,降水增多;圍湖造田,降水減少

③影響地表徑流的因素:

④影響下滲的因素:

2.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影響方面

具體形式

改變地表徑流

人類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填河改陸、圍湖造田等一系列針對河流、湖泊的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地表徑流的自然分佈狀態

影響地下徑流

人類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局部地區的地下工程建設都不可避免地對地下徑流產生影響,如雨季對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鐵的修建破壞滲流區的地質結構、改變地下水的滲透方向等

影響局部地區大氣降水

如人工降雨

影響蒸發

如植樹造林、修建水庫可以增加局部地區的水汽供應量

影響下滲

城市鋪設滲水磚,可增加下滲;城市路面硬化,會減少下滲

核心考點18:陸地水體與河流特徵

1.陸地水體的補給:

補給類型

補給季節

主要影響因素

我國分佈地區

徑流示意圖

雨水補給(大氣降水)

雨季(夏秋爲主)

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節變化、

年際變化

普遍,尤以東部季風區最爲典型

永久性冰雪融水

夏季

太陽輻射、氣溫變化、積雪和冰川儲量

西北、青藏高原地區

季節性積雪融水

夏季

氣溫高低、積雪多少

地形狀況

東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最穩定補給)

湖泊水與河水的相對水位

普遍

地下水

地下水與河水的相對水位

2.河流特徵:

核心考點19:海水性質分佈規律辨析及影響因素

1.海水三大性質分佈規律:

(1)海水溫度:

①水平分佈:A全球海洋表層的水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B太平洋西岸水溫高,東岸水溫低。

②垂直分佈:

規律:海水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遞減,1000米以內的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幅度較大,但1 000米以下的深層海水溫度隨深度的變化幅度不大。

原因:太陽輻射是海水熱量的主要來源,其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層,越向深處海水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少,1 000米以下變化很小。

(2)海水鹽度

①水平分佈: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域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海域遞減。

②垂直分佈:在中低緯度海區,表層鹽度較高,隨深度的增加,鹽度降低;在高緯度海區,表層鹽度較低,隨深度的增加,鹽度升高。

(3)海水密度

①水平分佈:大洋表層海水密度隨緯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緯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②垂直分佈: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因緯度而異。通常情況下,在中低緯度海區,一定深度內海水密度基本均勻,往下(一般至1 000米深)隨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再往下則密度變化很小。在高緯度海區,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較小。

③特殊分佈:有時候隨深度增加,海水密度會突然變小,呈現“海中斷崖”現象

2.海水三大性質影響因素:

(1)海水溫度的影響因素

(2)海水鹽度的影響因素

(3)海水密度的影響因素

核心考點20:洋流運動及其影響

1.洋流分佈規律總結:

2.洋流影響:

影響

舉例

氣候

(1)高低緯間熱量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分佈(影響全球)(2)洋流性質:暖流-增溫增溼,寒流一降溫減溼(影響局部地區)

北大西洋暖流→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副熱帶大陸西岸寒流→沿岸荒漠環境

海洋生物

(1)寒暖流交匯處,餌料豐富一著名漁場(2)上升流將底層營養物質帶到表面-大漁場

(1)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北海漁場(2)秘魯漁場

海洋污染

(1)加速淨化 (2)擴大污染範圍

油船泄露、陸地近海污染等

航海

航行速度、時間及經濟效益

順流加速,逆流減速

核心考點21: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1.沃克環流:

(1)沃克環流形成:

正常情況下,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海水溫度較低,空氣下沉,使得沿岸氣候乾旱少雨;

正常情況下,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海水溫度較高,空氣上升,使得沿岸氣候多雨正常情況下,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海水溫度較高,空氣上升,使得沿岸氣候多雨

2.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

影響

洋流

溫暖海水從赤道向南流動,迫使秘魯寒流減弱;赤道逆流增強

當太平洋東部的秘魯寒流過於強盛時,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擴散到更遠;赤道逆流減弱

東南信風

太平洋水溫

太平洋西岸降低東岸升高

太平洋西岸升高,東岸降低

天氣氣候

西岸的澳大利亞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現嚴重旱災,東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域,海面氣壓偏高,雲量減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氣壓偏低,對流活動加強,雲量增多,降水偏多

生物

太平洋東岸海區水溫升高,營養物質減少,浮游生物和魚類、鳥類死亡

漁業增產

關聯性

拉尼娜現象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主題5地球歷史與地殼運動

核心考點22:岩石圈中的物質循環圖判讀

1.判讀技巧:

第一步:根據圖文中的信息,找出已給出的循環過程;

第二步:找出循環圖的核心或中心環節,核心一般爲岩漿;

第三步:一個箭頭指向的必爲岩漿岩;三個箭頭指向的一定是岩漿;兩個箭頭指向的爲沉積岩或變質岩

第四步:根據環節和已給的信息進行綜合判斷

核心考點23:地質作用的形式判斷

1.內力作用:

地殼運動(最爲普遍);岩漿活動(板塊交界處、岩層薄弱地帶);變質作用(地球內部-高溫高壓條件、接觸性變質-岩漿)。熟練掌握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類型

地表形態影響

分佈地區

風化作用

物理風化

不直接形成地表形態,使岩石被破壞,形成碎屑物質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

普遍

化學風化

生物風化

侵蝕作用

流水侵蝕

侵蝕

下切形成V型谷,側蝕形成U型谷,使地表形態千溝萬壑,丹霞地貌

溼潤半溼潤地區

溶蝕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嶇,地表水易滲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佈區

風力侵蝕

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風蝕蘑菇、窪地、風蝕城堡、戈壁、風蝕柱、雅丹地貌等

乾旱半乾旱地區

冰川侵蝕

形成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冰蝕平原、冰蝕窪地等

高緯和高海拔地區

海浪侵蝕

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海蝕洞等

濱海地區

搬運作用

流水搬運

具有分選性特點

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態,但由於搬運作用得分選性特點,造成搬運物質在水平與垂直空間上存在着差異性

風力搬運

海浪搬運

冰川搬運

沉積作用

流水沉積

形成衝(洪)積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湖口)、河漫灘(平原)(中下游)等

溼潤半溼潤地區

風力沉積

形成沙丘(靜止沙丘與移動性沙丘)和沙漠邊緣得黃土堆積

乾旱半乾旱地區

海浪沉積

沙灘

濱海地區

冰川沉積

形成冰磧地貌

高緯和高海拔地區

核心考點24:地質構造及其運用

1.構造作用判斷

(1)褶皺構造(背斜和向斜)的判讀:

① 剖面形態: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彎曲

② 岩層新老關係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2)斷層的判讀:

①水平斷裂,錯開原有的地貌類型,如河流;

②垂直斷裂:斷裂面+位移。(相對向上的形成斷塊山)

2.構造作用的運用

構造名稱

實踐意義

原因或依據

背斜

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岩層封閉,易於儲油、儲氣。天然氣最輕,分佈於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間爲石油。

隧道的良好選址

天然拱形,結構穩定,不易儲水,隧道一般選擇在背斜核心部位。(向斜是雨水彙集區,隧道可能變爲水道)

頂部地帶適宜建採石場

裂隙發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儲藏,常有“自流井“分佈

底部低窪,易彙集形成地下水。

水庫壩址選擇點

物質堅實,基礎牢固

鑽探應在向斜構造處

岩層中含有煤、鐵礦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岩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在背斜處開採煤炭等,易發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處開採煤炭,易發生透水事故。】

斷層

泉水、湖泊分佈地,河谷發育

巖隙水易沿着斷層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蝕爲窪地,利於地表水彙集

鐵路、公路、橋樑、水庫等避開

岩層不穩定,容易誘發斷層活動,破壞工程;水庫易滲漏。

核心考點25: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1.判讀技巧:

(1)岩層新老關係的判斷方法:

A.根據地層層序規律確定:一般岩層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層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下老上新。如④岩層比②要老

B.根據生物進化規律判斷:生物進化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因此保存複雜、高級生物化石的岩層總比那些保存簡單、低級生物化石的岩層新。

C.根據岩層的接觸關係確定:岩漿岩可以按照其與沉積岩的關係來判斷,噴出巖的形成晚於其所切穿的岩層,侵入岩晚於其所在的岩層。

(2)地質構造的判斷方法:

A.看地岩層是否連續:褶皺是由連續的褶曲組成的,如圖1中的乙、丙爲由連續的褶曲組成的褶皺。

B.看岩層的形態和地貌形態:岩層向上拱起一般爲背斜,未侵蝕前常形成山嶺;岩層向下彎曲一般爲向斜,未侵蝕前常稱爲谷地或盆地。

C.看岩層的新老關係:核老翼新爲背斜,核新翼老爲向斜。這是判斷背斜與向斜最可靠的依據。

D.看岩層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巖塊是否有相對上升或下降運動,如圖1中乙處、圖2中甲處均爲斷層。若岩層破裂而無位移,而不能稱爲斷層。

(3)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方法:

A.褶皺和斷層的存在說明經歷了地殼的水平(或垂直)運動。

B.有沉積岩層或沉積物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且沉積時地勢低窪,也可能伴隨着下降運動。

C.若某個年代的岩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者說明該年代地殼下沉形成了沉積岩,後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岩層又被侵蝕掉。如下圖中地點2中D岩層缺失就是被侵蝕掉;地點3中B岩層的缺失則是在形成B岩層時地點3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所致。

(4)推測岩層形成環境:

A.地層中有海洋化石,說明該地曾經是海洋。沉積岩中有煤、石油,反映該地曾經有森林或其他豐富的有機物來源。石灰岩層反映該地曾經是溫暖的淺海。

B.地層呈水平狀態,且從下至上由老至新連續排列說明在相應地質年代,地殼穩定下沉,地理環境沒有明顯變化。

C.若上下兩個岩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是由其下部岩層形成後,該地地殼平穩擡升或褶皺隆起,岩層遭受外力侵蝕形成的。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岩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上升形成的。

D.若岩層出現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地層形成後,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岩層發生褶皺,岩層顛倒是地殼運動劇烈,岩層發生強烈褶皺所致。若出現斷層,說明相應岩層形成後,發生了強烈的地殼運動。

核心考點26:河流襲奪與河流階地

1.河流襲奪:

(1)條件:

A.兩條河川間的距離不能太遠

B.其中一條河川的側蝕或向源侵蝕強烈

C.必須一條爲高位河、另一條爲低位河,分水嶺兩側的海拔要具有明顯的差異

(2)河流襲奪地貌:

A.斷頭河:被奪河的上源因被襲奪河奪走,因此被切斷的河流下游河段成爲斷頭河,斷頭河往往會形成湖泊、溼地,甚至乾枯。

B.襲奪灣:被奪河與襲奪河相交處,河流流向極不自然,往往呈現突然轉彎的現象,這種由襲奪所造成的河灣則稱爲襲奪灣

C.跌水:在襲奪灣附近由於襲奪河和被奪河的河牀出現高差,往往形成跌水

D.改向河:被奪河在襲奪點以上的原河段因被襲奪而改變方向流入襲奪河稱爲改向河

E.風口:在襲奪點與斷頭河河源之間因不再有來水,成爲新的分水高地,被廢棄的水道中保留沖積礫石或谷形,稱爲風口

F.反流河:在襲奪灣附近,由於襲奪河強烈侵蝕,發育了與被奪河流向相反的河流,稱爲反流河。

2.河流階地:

1.特點:

A洪水位上最新露出水面的爲 階地,從下往上遞增。一般來說階地位置越高,形成時間越早。

B離河流越遠(位置越高),階地形成越早(越老);階地有幾級,地殼擡升就有幾次(注意河漫灘不能算做階地);階地的沉積顆粒大小反映當時 。

C河流階地形成:地殼間歇性擡升+ 侵蝕

D地殼擡升時,河流以下切侵蝕爲主;地殼穩定時,河流以 作用爲主。

(2)階地影響因素:

核心考點27:河流衝淤平衡

1.衝淤平衡差異:

河段

衝淤關係

流水作用

地貌

上游

淤積量 <沖刷量< pan>

侵蝕爲主

下切侵蝕加強,河牀加深,形成峽谷等侵蝕地貌;側蝕加強,河牀加寬;溯源侵蝕加強,河流加長

中游

淤積量=沖刷量

側蝕、搬運

河道擺動,遊蕩,形成廣闊的沖積平原

下游

淤積量>沖刷量

淤積爲主

河牀擡高、變淺、改道;河口形成三角洲、沙洲、沙壩等堆積地貌

2.衝淤平衡影響因素:

主題6自然環境整體性與差異性

核心考點28: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把握

1.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影響因素

植物形態或分佈

指示作用

熱量

水平分佈: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苔原

不同溫度帶

垂直分佈:熱帶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山地落葉闊葉林→山地針葉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

水分

溼生植物

葉子碩大柔嫩,根系退化,莖內有孔,如蓮藕、蘆葦等

水溼環境

旱生植物

葉子退化爲刺,根系發達,葉面有蠟質,莖粗大,如仙人掌、駱駝刺等

乾旱環境

光照

喜光植物

對光照需求量大,分佈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如樹林上層的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陰植物

對光照要求低,分佈在陰暗處,如樹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蘚等

光照不足

土壤

酸性土壤:鐵芒萁、茶樹、馬尾松等

酸性土壤

鹼性土壤:鹼蓬等

鹼性土壤

環境污染

矮牽牛花能指示SO2污染

SO2污染

植被對環境的影響(以森林植被爲例)

①固碳釋氧,淨化空氣。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且能吸收有害氣體,釋放負離子;②涵養水源,保育土壤。森林對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貯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淨化水質,調節徑流。植物根系可以減少土壤侵蝕,改善土壤結構;③積累營養物質,保護生物多樣性。森林在生長中積累下大量營養物質,爲人類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環境;④防風防沙,減輕災害。森林可以降低風速,減輕風沙、颱風、霜凍等災害

2.環境與生物的關係:

核心考點29:土壤影響因素分析

1.生物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2.氣候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3.地形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4.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核心考點30: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分析方法

1.分析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徵協調一致的關係:

地理環境的總體特徵一般由地貌和氣候(特別是氣候)決定並體現。一般先根據區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確定氣候類型和特徵,然後再概括出地理環境的總體特徵。最後分析與環境總體特徵相聯繫,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徵。例如,以我國西北地區爲例,分析要素關係:

2.分析地理環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

在分析時要遵循“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思路,首先要明確“一發”是指哪一要素的變化,以及變化的趨勢方向,進而逐一分析“一發”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髮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一般情況下,要素變化的特徵具有一致性。

3.根據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繫,分析一個區域環境的變化對其他區域的影響:

常結合某一地區環境的變化分析環境問題的成因;結合題目提供的自然現象或過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與相關地區內在的關聯性和演變運動過程的因果關係。

核心考點31:雪線與林線

1.雪線影響因素:

2.林線影響因素:

因素

影響

熱量因素

緯度:通常緯度越低,獲得太陽輻射能量越多,熱量越充足,山地林線分佈越高。緯度越高,山地林線分佈則越低。坡向:一般情況下,同一座山體的向陽坡熱量充足,山地林線分佈較高;背陽坡,山地林線分佈較低。

海拔 :同緯度比較,海拔越高,溫度越低,山地林線分佈越低。

降水因素

緯度:受信風帶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緯度地區,降水少,山地林線分佈較低。坡向:一般情況下,同一座山體的迎風坡降水豐富,山地林線分佈較高;背風坡降水較少,山地林線分佈較低。

土壤因素

森林出現在輕質的土壤上,比如沙土、沙壤土、礫石土,不出現在黏土、黏壤土上;(不利於根系發育);有凍土層存在,森林不會出現;

排水不暢的鹽鹼地,森林難以生長;

陡坡,易發生水土流失,土層淺薄,保水能力差,森林難以生長;

風因素

微風可以傳播種子和花粉;大風侵蝕土壤,土壤變薄,大風使,地表蒸發加強,土壤含水量降低,不利於植物生長

3.林線倒置:

核心考點32:地方性分異規律

1.地方性分異規律影響因素:

2.地方性分異規律判讀技巧:

受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出現了一些非地帶性地理景觀和自然帶。常見的非地帶性現象及其成因可以歸納爲“缺失”“改變”“約束”“塊狀”四方面。

A.缺失:受海陸分佈的影響,某些地區缺失某種陸地自然帶。如南半球大陸上缺失亞寒帶針葉林帶和苔原帶。

B.改變:受地形因素的影響,某些陸地自然帶的分佈發生了變化。如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爲熱帶雨林帶;東非高原形成熱帶草原帶;南美洲南段安第斯山脈以東的溫帶荒漠帶等。

C.約束:自然帶的分佈範圍受到約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的自然帶分佈範圍很窄,呈條狀,就是由於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作用。

D.塊狀:位於熱帶荒漠和溫帶荒漠中的綠洲是受高山地形和水分等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如我國新疆的天山和崑崙山山麓的綠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沖積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秘籍01考前必記人文地理5大主題28核心考點

主題1人口發展

核心考點1:人口分佈的影響因素分析1.人口分佈的影響因素:

①自然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

對人口分佈的影響

案例

平原和低地

工農業生產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區,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區

我國人口集中分佈在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貧瘠,交通不便,氣候寒冷,風力較大,人口較稀疏

氣溫

北半球溫帶地區適宜農業生產和人類居住,80%的人口分佈於這一地帶

熱帶乾旱地區,人口集中分佈在氣候涼爽、降水相對較多的高原、山地地區

降水

主要通過植被間接影響人口分佈,不同植被帶的農業、人口分佈不同。一般來講,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資源

乾旱地區的人類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區依水源多呈點狀、線狀和片狀分佈

我國西北乾旱區,人口集中分佈在水資源充足的綠洲地區

土壤

多通過農業生產間接影響人口分佈;土壤肥力、性狀不同,人口的分佈不同

我國東部地區多大河沖積平原,土壤肥沃,人口密度也較高

礦產資源

產業革命時期,某些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成爲影響人口分佈的決定性因素;煤礦、油田等工礦點也是居民密集點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瑪依、鶴崗等

②人文因素:

影響因素

人口分佈

原因

人文因素

社會生產方式

農業發達地區人口稠密

以農業經濟爲主

人口迅速向城鎮聚集

工業化帶動城鎮化

人口不斷向城鎮聚集

生產力的發展,科技與管理技術的進步

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較稠密

就業機會多、收人入水平高,往往會吸引更多人居住

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區人口較多

交通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政治

人口大規模移動導致人口分佈的變化

戰爭和政策影響人口的流動和增長,進而影響人口分佈

歷史悠久的地區人口較稠密

開發歷史悠久的地區,人口經歷長時期的持續增長,數量多,密度大

受文化、民族、宗教的影響,人口分佈空間上呈現一定的聚集性

對人口分佈產生一定的影響。爲了擴大勢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對人口增殖,導致高出生率。

2.人口分佈特徵的描述:

①描述區域人口分佈整體特徵:如描述世界或我國或某個區域的人口分佈的在整體特徵是“人口分佈很不均勻”

②藉助地理事物或方位、交通線、城市等描述區域內部人口密度的差異:如描述我國人口分佈的差異:東多西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區人口多,內陸乾旱的高山、高原地區人口少;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後和交通閉塞地區的人口少;等等。

③描述區域內部人口分佈的“特殊”之處:通常是描述極大值即人口稠密區、極小值即人口稀疏區或人口密度差異過於顯著的小範圍區域。

核心考點2: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分析1.人口增長的一般模式:

①縮放規律:

模式

特點

原因

利弊

措施

原始型(“高高低”模式)

“高高低”

生產力水平低下,生存條件極差,人們抵禦自然災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利:出生率高,能滿足農業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

抵禦疾病和災害,減少死亡率

弊:死亡率高,有時出現勞動力不足,從而影響經濟發展

傳統型(過渡模式)

“高低高”

生產力水平提高,生存條件明顯改善,抵禦災害能力提高,但傳統經濟對勞動力數量依賴大

利:勞動力充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計劃生育,穩定低生育水平,發展教育

弊: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年輕化,經濟發展慢,增加環境壓力、就業困難、教育水平低等問題,進而引發各種資源、環境、社會問題

現代型(“三低”模式)

“低低低”

生產力水平高,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勞動力數量需求減少,醫療衛生條件好,社會福利、養老保障制度改善

利:利於社會積累和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

鼓勵生育,接納移民,完善養老體制

弊:人口增長緩慢,人口老齡化,從而帶來勞動力不足、兵源短缺、社會養老負擔過重等問題

2.人口增長的一般模式:

表現

人口增長過快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

人口性別比失衡

判斷依據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否大於1%

60雖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雖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

性別比103--107之間爲合理比例

主要表現

青少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較大

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較大

男性人口過多

常見地區

發展中國家(經濟欠發達地區)

發達國家(經濟發達地區)

經濟欠發達地區

產生原因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醫療衛生水平的進步等

經濟發達,生產力水平高;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受教育水平高,生育觀念轉變;醫療衛生水平進步,人口壽命延長;生活壓力、育兒壓力導致出生率持續下降等

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生育觀念落後(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社會不平等現象;科學技術濫用(B超鑑定);人口政策的影響等

主要影響

糧食供給不足;教育、就業問題突出;人民生活貧困化;人口素質偏低;產生持久的環境壓力等

社會經濟負擔加重;影響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老年人生活孤單、生活困難(空巢老人);勞動力不足;青壯年負擔過重;國防兵源不足等

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社會治安與穩定;社會不平等現象加劇等

應對措施

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發展經濟,提高經濟發展水平;轉變生育觀念等

鼓勵生育;吸納海外移民;健全社會養老機制;完善社會服務體系

加快社會經濟的發展;轉變生育觀念,提高意識;提高人口素質,保障孕齡婦女權利加強立法,嚴格禁止非法鑑定胎兒;完善社會制度,提高女性地位等

3.我國的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

解決措施

人口性別結構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調整計劃生育政策,轉變人口生育觀念

人口素質較低

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

人口地區分佈不平衡

加強經濟建設,提高和改善落後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

人口流動規模大

積極發展交通、經濟,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增加就地就業機會

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獨生子女家庭增多

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增加就地就業崗位和機會等

核心考點3:人口統計圖的判讀1.二維座標圖:

(1)平面面直角座標圖,用橫、縱座標表示兩種地理事物或現象,座標圖中的點、線等表示兩種地理事物或現象間的關係,能夠簡明地反映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時空變化規律。

(2)過程:先判讀圖名及縱、橫座標所表示的人口信息和人口要素;判斷圖中所示人口要素的分佈與變化特徵,並分析其發展變化趨勢;思考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看清縱、橫座標的單位、數值

2.平面正三角形座標統計圖:

(1)三角形座標圖常用百分數(%)來表示某項要素與整體的結構比例。三條邊分別表示三個不同的要素,三個頂點可以看作是三個原點。

(2)過程:沿着三個座標軸數值增大的方向畫出三個箭頭;過圖中標出的點分別畫出與上述三個箭頭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條直線;讀出直線與三個座標軸相交的點的數值,就是待求點在三個座標軸上的數值;最後檢驗三個比例數值的總和應爲100%

3.平面方形座標統計圖:

(1)四邊形人口統計圖中,有兩邊分別表示兩個變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兩邊表示一個變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長率)。。

(2)過程:先確定四邊的變量信息;畫出判斷點與方形對角線的平行線;平行線與兩邊的交點數值爲變量的數值;畫出判斷點與兩對邊的垂直線,垂直線與交點的數值爲變量的數值大小。

4.平座標曲線圖的判讀:

(1)座標曲線圖往往能夠反映出人口不同變量信息在時間上的變化趨勢。

(2)過程:先看曲線所表達的地理信息;再分析曲線的數值大小(極值)和走向趨勢;再判讀曲線變化的陡緩程度,析要素變化速率;分析轉折點,判斷信息變化的階段劃分。

5.人口金字塔圖的判讀:

(1)是直觀地表示人口性別和年齡結構的橫列式條形圖,便於說明和分析人口的現狀、類型和未來發展趨勢。人口金字塔圖主要考查人口年齡結構、人口的性別結構、人口增長模式、預測未來的人口變化趨勢和可能存在的人口問題等。

(2)過程:先判斷金字塔兩端的比例;再看各個分段分組所佔的比例;綜合分析人口結構的變化。

核心考點4: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分析1.推拉理論因素分析:

2.我國人口遷移特徵:

核心考點5:人口遷移的影響分析1.人口遷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六大方面看待遷移影響:

方面

影響

人口數量

遷入地增多,遷出地減少

性別比

輕工業區下降,重工業區上升

職業構成

遷入地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上升

交通運輸

遷入地交通壓力增大

年齡結構

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的遷移,會使遷出地人口老齡化加重,遷入地人口老齡化減輕

經濟、文化發展

改變世界產業中心的地理分佈和生產活動的發展,促進文化擴散和新文化區的形成

核心考點6:資源環境承載力分析1.影響因素:

主題2城鎮與鄉村發展核心考點7:城市區位分析

1.城市區位分析:

①人口密集地區城鎮數量較多,並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②沿河、沿湖、沿海地區城鎮較多,在兩河交匯處或大河入海處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③在交通運輸樞紐處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④在歷史文化勝地、著名旅遊地、大規模的商品集散地和邊境口岸可能形成比較大的城市2.區位因素:

核心考點8:城鎮內部空間結構佈局

1.三大功能分區明確:

功能區

商業區

住宅區

工業區

形態

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佔地面積大,是城市中最爲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成片分佈

集聚成片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幹線兩側、街角路口

靠近市中心處

多分佈在城市邊緣,離市中心較遠

區位選擇的原因

接近最大消費人羣,商業付租最高

既利於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購物

工業生產佔地空間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該區域內工業付租最高

區位特徵

要求接近消費者,多位於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幹線兩側或街道路口

出現了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的分化,並背向發展。距離母城較遠的交通幹線上出現衛星城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趨向於沿主要交通幹線分佈

功能區特點

中心商務區(CBD):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很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地價高);內部存在着明顯的分區

高級

位於城市的外緣;與高地、文化區相聯繫

專業化程度高,競爭協作強導致集聚;又因環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導致分散

低級

多分佈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與低地、工業區相聯繫

2.城鎮功能區的合理佈局:

(1)居住區和其他工作地點(工業區)之間應有:便捷的交通聯繫(爲了方便職工的上下班);排放廢氣和廢水的工廠應佈置在居住;區的下風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帶的遠郊區;衛生防護帶

(2)工業區的合理佈局:大氣污染工業的佈局(考慮當地的盛行風向);水源污染工業的佈局;綜合環境角度

(3)功能分區的合理佈局評價性思路:

①空間佈局的合理性,三大功能區在空間上的位置;

②環境效益合理性,考慮工業區各種污染類型對城市的影響,影響要最小;

③經濟效益合理性,三大功能區的佈局是否符合各自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④交通通達合理性,不同類別的產業活動對交通的具體要求是否符合需要;

⑤信息把握全面性,要綜合分析圖中的等高線、河流、風向、交通等信息;

⑥特殊佈局合理性,不同的城市可能會存在一些特殊功能區的佈局

核心考點9:地租曲線的判讀

1.地租曲線:

是用來表示城市內部地租的空間分佈和變化的圖示,一般呈現從市中心向四周隨距離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2.判讀技巧:

①先看讀圖名、知圖類:這是一幅地租等值線圖。等值線圖中的等值線表示地租相等的各點的連線,其特點與一般等值線相同。

②析圖例、看點線:地租等值線圖用地租等值線表示城市地租的變化,地租數值由裡向外逐漸減小,表明城市地租市中心最高,越向外地租越低。但是該等值線並不是規則的同心圓,彎曲的地方主要是受交通通達度的影響。

③析原理,找方法:M處彎曲外凸,表明當地地租比兩側相對較高,說明地租受交通線影響。

④找特殊,辨緣由:在等值線圖中,注意兩點:一是沿交通線方向的等值線外凸,表明受交通通達度的影響,交通線附近地租較高。二是閉合曲線的出現,受特殊因素的影響,如湖泊、窪地等,使該處地租比周圍地區高或低。

核心考點10:城鎮化進程及其現象比較

1.城鎮化進程:

發展階段

特點

問題

發展新趨勢

初期階段

城鎮化水平較低

問題較少,處於城鎮化低水平時期

中期階段

人口和產業向城鎮迅速聚集,城鎮化推進很快,城鎮化水平較高

城市問題顯著,出現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等問題

出現郊區城鎮化現象

後期階段

城鎮化水平高,城鎮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的跡象,中心城區空洞化

出現逆城鎮化現象

2.城鎮化進程中的幾種現象比較:

核心考點11:我國城鎮化1.我國的新型城鎮化:

(1)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爲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2)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爲代價,着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3)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區別: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爲核心的城鎮化,注重保護農民利益,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規模擴張,而是強調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

2.未來我國城鎮化的可持續措施:

①進一步加快改革戶籍制度,促進人口在城鎮的有序流動。

②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和優化升級,爲城鎮化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③加強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務保障,共享城鎮發展的益果

④拓展生態空間,優化城市環境

⑤合理規劃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規模、空間結構

⑥增強城市創新力,提升城市品質,加強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帶動作用,發揮城鄉一體,城鎮聯動的效應

核心考點12: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主題3產業區位與產業發展核心考點13: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區位因素:

區位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氣候

熱量

積溫直接影響作物的品種和耕作制度

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習性,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適當的農作物品種和耕作制度

光照

光照的強弱影響農產品的品質

降水

降水的多少和季節分配影響土地的利用狀況、生產能力等

地形

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和機械化水平

坡度大於25°的山地不宜發展種植業,宜發展林牧業;低窪易澇地適合發展漁業

土壤

不同的土壤類型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響着農作物的生長狀況

根據不同的土壤類型,發展適宜生長的農作物,如酸性紅壤適宜種植茶樹

水源

乾旱地區,水源成爲發展種植業的關鍵

在年降水量少於250mm的地區,種植業要佈局在灌溉水源豐富的地區

自然災害

影響農業產量,農產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