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丨萬里長江萬里情

(原標題:第一現場丨萬里長江萬里情)

第一現場丨萬里長江萬里情(來源:視頻綜合)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考察南通:幸福生活是你們親手建設 奮鬥出來的

11月12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到地方考察,來到長江入海前“最後一站”——江蘇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沿江邊步行察看濱江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我在1978年來過五山地區,對壯闊的長江印象特別深刻。”習近平和在場的幹部羣衆親切交談,憶過往,談變化,“現在我再來看看,確實是滄桑鉅變。”

6300多公里的長江奔流入海,數千年來澤被南北大地,一條腹地遼闊的長江經濟帶也由此而生。這條覆蓋11省市的黃金經濟帶,佔21.4%的國土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40%。

長江,中華民族母親河,習近平一直牽掛於心。到長江沿岸城市,登大壩、乘江船、進企業、訪農家……幾年來,習近平多次實地考察調研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兩次主持召開座談會,爲長江經濟帶發展把脈定向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在江蘇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考察調研,沿江邊察看濱江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走在南通市長江岸邊,習近平感慨地說,“過去髒亂差的地方已經變成現在公園綠化帶,確實是滄桑鉅變啊!”

南通,一片被長江和黃海緊緊擁抱的土地。數千年以來,滄海化爲桑田,長江入海口慢慢東移,一塊塊沙洲次第浮出海面,逐漸連在一起,形成如今的南通。

近幾年,南通取消兩個沿江化工園區定位,關停化工企業396家,沿江生態岸線佔比大幅提升至60.6%。216公里的南通長江岸線披上綠色絲帶,成爲一條水清岸綠、灘淨景美的沿江綠色走廊。

長江入海前“最後一站”的南通,着力打造長江口綠色生態門戶,奮力跑好長江大保護“最後一棒”。

習近平多次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2018年4月,長江中游。

萬物勃發的時節裡,習近平深入湖北宜昌市和荊州市、湖南嶽陽市以及三峽壩區等地,實地瞭解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情況。

冒着絲絲春雨,習近平站在甲板上,詳細詢問:“船上生活用水還是直排嗎?”“非法碼頭取締,有獎懲措施嗎?”“老舊航船拆解以後回收嗎?”“環保堤岸成本多少?”

在隨後召開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前提是堅持生態優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逐步解決長江生態環境透支問題。

△湖北宜昌興山縣水上公路

宜昌對沿江一公里範圍內的化工企業,實行關改搬轉。以此爲轉型契機,宜昌高標準建設宜都枝江兩個專業化工園區,設立專項資金,引導支持化工企業向綠色化、集聚化、循環化、精細化、高端化轉型。

曾經“化工圍江”的宜昌市,如今江邊垂柳依依。

曾經“非法捕撈”屢禁不止的岳陽市,如今蘆葦鋪綠江豚騰躍。很多漁民歇業”後,流轉水田開展稻蝦輪作。過了一輩子“水上漂”的漁民,現在“腳踏實地”過上了新生活。

2016年的第一個工作日,習近平赴重慶調研,行程重點就是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

地處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重慶在國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肩負着重大使命。

在果園港碼頭,習近平步行前往碼頭前沿平臺,視察長江航運和港口裝卸作業。

綠色應是長江經濟帶的底色。然而,曾幾何時,長江生態系統警鐘不時敲響:長江水質不斷惡化,沿線水污染事件多發,威脅用水安全……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時,正是沿岸一些地方快馬加鞭上項目之際。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從會場傳遍大江南北,激盪廣袤大地。

“病了”的長江如何重新煥發生機?習近平開出了“藥方”: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爲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溼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

△重慶萬州新田港是三峽庫區最大的深水良港、長江中上游輻射範圍最廣的大型現代化港口。

四年後的今天,沿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已然發生影響深遠的鉅變。長江流域的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流域各地的重點水域也將相繼進入爲期10年的常年禁捕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長江沿線考察調研,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把脈定向,爲中華民族長遠利益深謀遠慮。

如今,水清岸綠成爲濱江公園,工廠排污得到有效治理,候鳥組團歸來蹁躚飛舞……這樣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場景在長江兩岸越來越多。走上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的長江經濟帶,必將永葆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