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小學生6年數量變化:少了50萬人 僅3城正增長
原標題:東北31城小學生6年數量變化: 少了50萬人,僅3城正增長
作者: 林小昭
小學在校生數量變化,是衡量一個城市、區域人口流動變化的重要指標。2013年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明顯,尤其是東北地區面臨着較大的下行壓力,人口外流。這個過程中,小學在校生數量也出現明顯減少。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東北地區31個地市2013年以來小學在校生數量,僅瀋陽、大連和長春三個城市的在校生數量爲正增長,包括哈爾濱在內的其他城市均爲減少,其中四平、齊齊哈爾等城市下降幅度較大。
需要說明的是,部分地市數據不詳,在此沒有納入統計;另外,大連的數據爲義務教育階段的數據;葫蘆島2013年的數據缺失,在此採用2014年的數據;通化和遼源暫無2019年的數據,在此採用2018年的數據。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普通小學在校生9360.5萬人,2019年這一數據爲10561.2萬人,6年間增加了1200.7萬人,增長12.83%。但在東北地區,2013年以來,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小學在校生數據均出現減少,減少的數量分別爲9.3萬人、17.63萬人和26.1萬人,三省合計共減少了53.03萬人,相比2013年下降了10.7%。
上述31個城市中,僅瀋陽、大連和長春的小學在校生數量有所增加。這其中,雖然大連增量達到了6.2萬人,但由於大連爲義務教育階段的數據,因此若平攤到小學階段,則增量或在4萬~5萬之間。
相比之下,遼寧省會瀋陽近六年小學在校生增加5.9萬人,是整個東北地區增量最多的城市。作爲大區中心城市以及東北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瀋陽近年來大力放寬落戶門檻,吸引人才。
今年4月初,瀋陽市出臺了全面取消人才落戶限制、進一步放開落戶政策的7條補充意見,真正實現人才落戶“零門檻”。根據當地統計,自2020年4月3日至6月8日17時,瀋陽市通過“落戶新政”迎來22457名“新市民”,其中購房、三投靠、人才引進落戶者居多。可見瀋陽在東北地區的吸引力。
近年來,瀋陽的人口總量也明顯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31.6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3%,戶籍人口746萬人,增長1.2%。2019年末,瀋陽全市常住人口832.2萬人,戶籍人口756.4萬人。可見,有不少常住人口轉變爲戶籍人口。
長春2019年的小學在校生數量也達到了40.4萬人,比2013年增加了0.9萬人。根據近兩年長春的統計公報,2018年末長春全市戶籍總人口爲751.3萬,2019年末爲753.8萬人,也明顯增長。
上述3個正增長的城市全部爲副省級城市,這也說明,在近年東北人口外流的過程中,有一部分流向了東南沿海地區,還有一部分流向了東北的幾個中心城市。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在東北,普通地級市與這幾個中心城市的差距比較大。比如在吉林,省會長春要比其他地市發達很多,教育資源集中,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就會將小孩送到省會城市去讀書。另外,小學生到中心城市讀書,往往是由於父母到中心城市工作,大城市就業機會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下,人口以及小學生逐漸向中心城市集中。
不過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中,哈爾濱小學在校生數量也出現下降,由2013年的42.23萬人下降到2019年的39.88萬人,減少了2.35萬人,下降幅度較小。這一方面是由於哈爾濱總人口超過了1000萬人,但下轄9區、7縣和2個縣級市,相當一部分的人口來自下轄的縣市,這些縣市的人口也在外流,有一部分流向哈爾濱市轄區,也有一部分流向了沿海發達地區。
從高校畢業生的流向也能看出東北人口的流動趨勢,其中東北幾所名校的畢業生去向分佈頗具代表性。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本地留存率僅爲11.89%,在哈工大的就業地區分佈中,最高的是廣東,佔比高達19.5%,第二去向是北京,爲17.13%。位於瀋陽的東北大學的畢業生本省留存率也只有17.2%,位於長春的吉林大學爲27.02%,大連理工大學也只有27.54%。這幾個名校畢業生的省外去向,位居前兩名的主要是北京和廣東。此外上海、浙江等地也是東北名校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地。
普通地級市面臨收縮
上述31個城市中,有28城出現小學在校生減少,主要來自普通地級市,其中四平、齊齊哈爾下降幅度較大。
數據顯示,四平2013年小學在校生爲18.85萬人,2019年爲9.56萬人,減少了9.29萬人。衣保中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四平與長春距離近,是吉林省中部城市羣的組成部分,聯繫很緊密,有不少人流向了長春。
衣保中說,普通地級市小學生數量減少,主要還是因爲產業不發達,導致就業機會少,年輕人口外流,整體老齡化程度比較高。
小學在校生的數量變化只是一個縮影,在東北地區,除四個副省級城市,普通地級市無一進入到中國GDP百強市行列。衣保中說,東北的地級市大部分是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的城市,都是因爲某個產業需要而發展起來的,由於沒有形成綜合性的城市功能,一旦某一個產業出現衰退,整個城市的經濟就喪失了發展活力。
尤其是隨着2014年以來能源價格的下行,這些產業結構單一的地級市都面臨着較大的壓力,不少城市呈現收縮的局面,其中人口減少幅度較大的城市有鶴崗、雞西、鞍山、撫順、本溪、牡丹江等地。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區域的均衡發展主要是指人均GDP、人均收入的均衡,而不是總量的均衡。要允許資本、勞動力等要素自由流動。比如東北地區有不少人到了中心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當地有很好的土地資源可以發展農業,這樣一來人均、戶均的土地資源就大幅改善,從動態角度來說,也有利於區域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