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氣污染治理成效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譽
全國三大重點區域重污染天數變化趨勢(數據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2016-2019年3個秋冬季“2+26”城市PM2.5組分特徵變化(數據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全國和重點區域PM2.5年均濃度變化趨勢(數據來源:中國生態環境公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堅決向污染宣戰,動員社會力量之廣、治理力度之強、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大氣污染治理舉措
針對近年來霧霾頻發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對大氣污染治理進行戰略部署,先後頒佈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各地區各部門態度堅決、行動有力,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沒解決的問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沒辦成的大事。
一是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淘汰化解鋼鐵落後產能2.55億噸,1.4億噸地條鋼全部清零。全面排查整治“散亂污”企業。全國8.9億千瓦煤電機組達到超低排放水平,佔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6%。6.1億噸左右粗鋼產能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
二是加速能源結構優化。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2013年的67.4%下降至57.7%。淘汰燃煤小鍋爐23餘萬臺。中央財政支持“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冬季清潔取暖,完成散煤治理近1800萬戶。
三是加強“車、油、路”統籌。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2700多萬輛;全國城市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佔比從2015年21%增長至59%。全面實施機動車國Ⅵ標準、供應國Ⅵ油品。2019年全國鐵路貨運量43.2億噸,同比增長7.2%;京津冀地區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26.2%。
四是加強區域聯防聯控。連續三年組織重點區域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攻堅行動,對重點城市監督幫扶,對企業實施績效分級管理,實施應急聯動,切實減輕重污染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開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探索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途徑。
五是實施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專項。歷時三年,摸清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物傳輸規律和主要來源,爲下一步精準治污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空氣質量改善成效
經過多年持續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點區域明顯好轉,人民羣衆的藍天獲得感顯著增強。
2013年以來,中國在經濟持續增長、能源消費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下,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改善。2019年,全國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了20%。重點區域PM2.5濃度和重污染天數大幅減少,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爲例,2019年PM2.5濃度較2015年下降28%,重污染天數減少45%,以PM2.5爲首要污染物的天數下降了44%;北京市PM2.5濃度由8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由43天下降至4天。
各種治理措施的成效也體現在PM2.5組分濃度的變化趨勢上。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爲例,2018–2019年秋冬季,區域內PM2.5中主要組分濃度均比2016–2017年秋冬季下降,其中有機物和硫酸根離子降幅最大,分別達到31%和42%,說明燃煤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我國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做出的艱辛努力和取得的積極成效,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2019年3月,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代理主任喬伊斯·姆蘇亞說:“中國在應對國內空氣污染方面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領導力,在推動自身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同時,也致力於幫助其他國家加強行動力度。中國領跑,激發全球行動來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
我國也高度重視保護臭氧層和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ODS)領域履約義務。近三十年,經過不懈努力,全面停止了全氯氟烴、哈龍、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和甲基溴的生產和使用,超額完成第一階段含氫氯氟烴淘汰任務,如期實現了議定書規定的各階段履約目標。中國、美國和荷蘭等多國知名學者聯合發表的文章表明,中國在1995–2014年累計減少1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爲臭氧層保護和溫室氣體減排做出重要貢獻。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生態危機、環境危機已經成爲全球挑戰,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中國定將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作者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