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蘋果惹的禍! Intel晶片產能吃緊臺灣雙A先被拋棄叫苦連天

英特爾晶片產能吃緊,與獨家供應蘋果晶片有關。(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英特爾(Intel)對蘋果訂單的關注,最終對 PC 市場構成了壓力。有業內消息人士稱,英特爾爲新款 iPhone 提供 modem 晶片的獨家協議,讓臺灣宏碁和華碩電腦這樣的長期個人電腦合作伙伴,在進入年終購物季節這種關鍵時刻,卻面臨短缺的情況

英特爾首席財務官兼臨時首席執行長 Bob Swan 在 9 月底的一封公開信中承認,「我們的工廠產線面臨壓力,處理器晶片產品供應緊張」。但 PC 供應鏈自 4 月至 6 月季度以來,就一直受到晶片短缺的影響

Swan 稱,由於對 PC 和數據中心晶片的需求強於預期而導致短缺。他承諾優先考慮服務器遊戲高端產品,同時承認低端 PC 處理晶片的供應狀況相當吃緊。

Swan 說明,全球最大的微處理器製造商將在 2018 年再投資 10 億美元(約 309 億新臺幣)來擴大產能。但據市場觀察人士和業內消息人士稱,新產能最早可能在 2019 年第二季度才能上線

而這次嚴重的晶片短缺,可能原因就是在於英特爾的 iPhone modem 晶片訂單。

據熟悉此事的供應鏈消息人士透露,iPhone modem 晶片採用與英特爾相同的 14 奈米制程技術製造,這是英特爾首次在內部製造這些晶片。 並且補充,「由於其下一代 10 奈米晶片生產技術的延遲,英特爾工廠生產的 14 奈米晶片已經非常緊張,這真的增加了壓力。」

隨着競爭對手美國晶片製造商高通公司蘋果公司陷入激烈的法律糾紛,英特爾於 2018 年成爲 iPhone 晶片的唯一供應商。根據該公司的數據,英特爾在 7 月至 9 月季度,在包括 modem 晶片的相關部門獲得了 12 億美元(約 371 億新臺幣)的收入。相比去年同期超過 7 億美元(約 216 億新臺幣)。

▲在高通與蘋果有嫌隙之後,英特爾順利拿下蘋果晶片全數訂單。(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modem 晶片是決定電話質量和數據傳輸速度的關鍵組件,長期以來英特爾一直想要從 PC 業務中脫穎而出,但該業務在 7 月至 9 月的季度仍然佔了大約一半的收入。英特爾在製造高效能行動裝置晶片這部分,已經落後於包括高通和臺灣聯發科在內的競爭對手。

它開始與高通分拆訂單,爲 2016 年的 iPhone 7 系列提供晶片,並在 2017 年繼續獲得市場佔有率。到那時,英特爾已將此類晶片的生產外包給全球最大的合約晶片製造商臺積電,但是,由於其半導體設計和生產的更好整合,它在今年內部調動了現代化生產。

來自臺灣存儲晶片製造商南亞科技、晶片封裝服務提供商 Powertech Technology 和筆記型電腦組裝商 Compal Electronics 的高管們,都已經注意到英特爾處理器的短缺,也認爲這將會增加電子行業未來的不確定性,電子行業也必須應對美中貿易戰

「根據許多設備製造商的反饋和我們的理解,CPU 短缺問題肯定會對電子供應鏈中的上游到下游產生一些影響,我們聽說這種供應緊張可能會持續到 2019 年上半年。」Powertech 總裁 J.Y. Hong 說。

PC 供應鏈有消息人士向《日經新聞》透露,「所有 PC 供應商都在這個聖誕節期間面臨嚴峻形勢,這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全球四大個人電腦製造商 - 聯想、惠普戴爾和蘋果,可能會讓宏碁和華碩這樣的小型供應商受到更大的影響,因爲領先者的大批出貨量,使他們有更多討價還價的能力去爭取英特爾的晶片。

研究公司 Gartner 的數據顯示,宏碁和華碩 2018 年前三季度的出貨量均出現同比下滑。宏基的出貨量減少近 4%,而華碩的 PC 出貨量下降超過 14%。而今年前 9 個月,惠普、聯想和戴爾的出貨量都有所增長。

根據研究公司 IDC 的數據,PC 行業在 4 月至 6 月季度出貨量出現六年中的首次增長,增長了 2.7%,但在截至 9 月份的三個月中,它很快再次下滑。 IDC 數據顯示,2018 年前三季度,全球 PC 出貨量增長 0.55%,達到 190.02萬臺,這是 2012 年以來的首次復甦。但在即將到來的年末旺季,英特爾中央處理器的短缺將超過 PC 銷售。

一位集邦科技的分析師表示,「英特爾 CPU 的短缺將對使用低規格 CPU 製造筆記型電腦的二、三線 PC 製造商產生更大的影響。」並且強調2018年下半年筆記型電腦市場的供應缺口可能高達 5%,在今年年底之前,短缺將變得更加明顯。

▲ 華碩計劃增加使用AMD晶片度過此次短缺危機。(圖/廠商提供)

英特爾仍然主導着數據中心服務器的 CPU,並控制着筆記型電腦和桌機的大部分市場。但某些 PC 製造商已轉向英特爾較小的同胞 Advanced Micro Devices。

華碩表示正在調整其產品組合,並使用更多 AMD 的 CPU 來儘可能地抵消這一季度的影響。但除了新興市場的貨幣波動和同行之間激烈的競爭之外,它預計公司的運營在 10 月至 12 月期間將面臨挑戰。華碩公司發言人吳長榮說道,「在最好的情況下,我們希望至少可以在2019年第一季度修復 CPU 供應短缺。」

宏碁則表示不能代表英特爾就 CPU 的供應發表評論,但正在與晶片供應商密切合作以減輕影響。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