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林州市委書記鄭中華,詮釋紅旗渠精神

林州市委書記中華

半個世紀以前,中國林州的十萬開山者,歷時十年,絕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華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巔。1500公里的紅旗渠,徹底改變了林州人世世代代貧窮缺水的命運,由此孕育形成的的紅旗渠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奮發進取。如今,當這片傳奇土地上的人們,在“珍愛生命線,重修紅旗渠”的新的目標下再次集合起來,將要創造新的歷史奇蹟

從上世紀60年代到新世紀,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歷任領導都把弘揚紅旗渠精神視爲己任。未來幾年,是林州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建設三省交界區域中心城市的關鍵時期。羣雁高飛頭雁縣域發展靠書記,今天乘着林州高速發展的列車,我們一起來對話林州市委書記鄭中華,一起來感知紅旗渠精神與紅旗渠人,感悟林州與林州人。

本站: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時代的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種精神力量有多大的穿越能力,就有多大的推廣價值,作爲林州紅旗渠精神的繼承者,你們是怎麼深度理解這種精神?

鄭中華:上個世紀60年代,是我們中國最艱苦的時期,林州人爲了改變這種貧窮落戶的面貌,也緣於林州人千百年來對水的渴望,十萬大軍走進太行山,修建了這樣一條人間奇蹟,十年的艱苦奮鬥孕育了這樣一種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合作、無私奉獻”紅旗渠精神。這樣的紅旗渠精神已成爲林州的財富。作爲一種民族精神,不是哪個領導拍一下腦袋就來的,是老百姓十年的奮鬥鍛造出來的,有深厚的民族精神和積澱。有一句話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種民族精神也是源遠流長的,是一種文化的源頭、淵源。太行山就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鼻祖和文化的圖騰,這是一座富有傳奇色彩的山巒,遠古神話、民族的英雄都源於這座大山上:盤古開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幾千年來,這些神話以其永恆的魅力昭示着後人,續寫着感天動力的新篇章。我們在這種古老的文化記載和傳承中,都能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我們平時也講林州人把愚公移山這樣一個遠古的神話變成鮮活的現實定格在太行山上,穿越幾千年的時空,愚公移山也是我們精神的源頭,雖然愚公移山只是一個神話,而且那個年代的文化還不發達,但是,這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寄託,是一種民族的毅力,在生存中成就了民族韌性的神話了的表現形式。神話也是民族精神的載體,也就在那麼一個時代,艱苦的現實、拼搏的精神鍛造出了一種民族精神。

這種紅旗渠的精神和我們黨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抗爭年代,八路軍在太行山與小日本浴血奮戰,體現了我們黨領導羣衆、組織羣衆,有着深厚的羣衆基礎,羣衆相信黨、依靠黨,跟着黨死而無憾,這也是黨的創業精神,宗旨上說是爲民理念的延續和傳承。所以紅旗渠精神不僅有千百萬年的傳承和延續的積澱,也有我們黨領導羣衆,戰天鬥地,困難攻堅、創造奇蹟、爲民造福這樣一種理念的積累。林州在幾百年前,歷代官員就在致力於改變林州的面貌,所以我們要徹底解決林州根本性的現實困難和問題。

紅旗渠精神從遠古走來,千萬年中歷經了從生存到奮鬥到發展。俗話說:中國的江山是打出來的,中國的富裕是幹出來的,中國道路的走出來的,中國的精神是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紅旗渠之所以能成爲民族精神,必然有着和時代相容的生命力融匯着時代的元素,讓精神走向永恆,讓時代煥發出光彩。

本站:也許正是我們有了太行山,有了紅旗渠精神,這次我們關注到重修紅旗渠,有民間融資和政府投資,關於民間投資涌現了很多樸素的林州人的感人事蹟 ,我想這也和我們紅旗渠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您可以講幾件典型的事例,讓我們進一步瞭解紅旗渠的精神嗎?

鄭中華:紅旗渠是紅旗渠精神的一個物質載體,因爲創造了物質上的奇蹟,紅旗渠精神既然成爲民族精神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定然是與傳統文化、中國人的美德一脈相承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已成爲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代代相傳。而紅旗渠精神已經融入我們林州人的血脈,融入每一個林州人的生活和思想,成爲一種文化、一種傳統;乾的苦、看得遠、想得大已成爲林州人的一種習慣、一種思維方式。

77歲的申滿倉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一位,幾年來自己出錢出工給村裡修路,義務當看水員。我們重修紅旗渠,這位當年就參加過修建的老人又主動捐款20萬元。在林州,致富不忘家鄉,不忘父老相親的事很多,林州這種團結互助,勇於向上的勁頭一直很足。

本站:自改革開放以來,林州人民秉承“戰太行”的精神,以自己的理想、奮鬥、堅韌、奉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矢志創業。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賦予了紅旗渠精神鮮活的時代特色,您覺得林州人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哪裡?

鄭中華: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氣的山,豪氣就是脾氣,也是勇氣。在林州人身上,一個民族的脾氣和勇氣,表現的尤爲強烈。中國很少有城市,把專門爲小推車寫的歌作爲自己的市歌-----當年修紅旗渠,小推車是最重要的運輸工具。歌中唱到:“山裡人生性犟,後邊來的要往前邊放。”意思就是大家一起推車,歇腳時,走在後面的一定要把車放在前邊才停下來,就爲了不居人後。唱到那個“犟”字,林州人都心領神會:沒有這點犟勁,敢在太行山上動土?都說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氣,猶如苦難磨礪出的中國脾氣。如果林州人沒有這樣的脾氣,必不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如果中華民族沒有這樣的脾氣,也熬不過千百年的艱難,挺立在世界東方。林州人的脾氣又叫“紅旗渠脾氣”,特點有三:乾的苦、看得遠、想得大。

林州人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想吃苦,所以林州精神既有遠古的淵源,也有一方土地養育的個性。聽林州人說林州話,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砸在地上一個坑,在大山深處就是這樣一種個性。紅旗渠的精神已經融入林州人的血液,代代相傳,成爲了一種文化,一種力量。就像林州那首《推車歌》中所唱:“只要有一碗糊塗面,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氣勢還要壯啊。”他們對大自然的索取很低,物質要求也很低,但是幾千年奮鬥積累的能力很強大,因爲她已轉變爲精神力量、文化力量。紅旗渠精神已得到了延續傳承和弘揚,都融匯到了時代,賦予了時代新的內涵

本站:“十二五”規劃期間,林州如何在紅旗渠精神的引領下,更好的把握機遇,又制定一個怎樣的目標和規劃?

鄭中華:這關係到紅旗渠精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國家規劃中指出精神文化越來越成爲我們民族凝聚力和支撐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爲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爲我們人民的迫切願望。在當前社會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時期,用精神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的力量,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們要把弘揚紅旗渠精神和黨的規劃結合起來,抓住這樣一個好的輿論氛圍,弘揚紅旗渠精神,傳承紅旗渠精神,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爲其注入強大的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以推動紅旗渠精神的強力傳播,實現林州美譽度的大提升,經濟社會的大發展,爲林州百萬人民造就更大的福祉。

突出時代特色,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關鍵要與當前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實現力量上的大爆發,工作上的大推進,全市的總體思路是“首足協力,一體兩翼”。這必將使林州像一隻雄健的鯤鵬,展翅九萬里,騰飛在太行。

守着這樣一座大山,我們沒有交通的優勢,沒有上帝的眷顧,我們憑着這股精神,近幾年快速發展,進入河南省縣域經濟排名前八位,進入了鄭州輻射圈。由原來的農業城市變成年輕的工業化城市,鋼鐵、鋁電、汽配煤機新能源已成爲林州的產業支柱,培育新興產業,同時發揚自力更新、自主創新、自出研發精神。特別是林州的建築工隊全國有響噹噹的名聲,這就是紅旗渠精神造就了林州獨有的建築品牌,在全國建築市場上的公信力和競爭力是無可比擬的。這都是文化的力量。

作爲林州市的市委書記,我自認爲是有很大壓力的。爲林州老百姓辦實事,是歷代書記的使命,必須擔當這種責任,必須擔當這種壓力,無論是誰來到這,都要接過手中的歷史傳承下來的火炬棒,希望燃燒的更加輝煌。每一屆班子都是很有壓力的,你一定幹事,幹實事,幹大事。羣衆的要求很高,在評價你,在衡量你,等着看你做出什麼樣的事,能不能對不住林州的紅旗渠,能不能經得住歷史的檢驗。

本站:近年來,林州的經濟發展所呈現的勢態怎樣?

鄭中華:林州這幾年的發展積累了很多經驗,總結出了自己的道路。紅旗渠精神鼓舞着林州人民譜寫着“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壯麗篇章。去年,林州的生產總值完成38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完成4908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99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008元,縣域經濟綜合排名從2006年的全省第20位躍升到第8位。林州十萬建築大軍遍佈全國,年創造勞務收入27億元,農民純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98元,昔日修建紅旗渠的小鐵爐、小作坊已發展成鋼鐵、鋁電、煤機、新能源、汽配五大產業,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3%,成爲經濟發展主導力量,引領者林州向現代化城市邁進。近年來,林州立足產業轉型,在五大傳統特色產業的基礎上,正在着力調整結構,拉長產業鏈條,整合打造高端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努力實現工業經濟的整天提升和飛躍。如今,正在建設的林長高速、鶴輝高速、晉豫魯鐵路和正在推進的石林高速,打破太行千年屏障,讓天塹變通途,使林州成爲中原經濟區連接晉、冀、豫的重要門戶和樞紐,爲發展注入鮮活的血脈。林州地處三省交界,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隨着交通的不斷改善,樞紐作用日益顯著。這片開放的投資興業熱土,勢必成爲太行山麓一顆璀璨的明珠。

本站:重修紅旗渠,作爲領導機關幹部,都做了什麼?

鄭中華:我們成立了水利指揮部,這樣大的工程,光靠水利部門和施工部門是不夠的,我們成立了“重修紅旗渠指揮部。”我親自擔任政委,市長當指揮長,年輕的後備幹部直接到一線,前期我們做了小分隊翻山越嶺做測算和調研,還有許多幹部駐村,我們甚至調整了幹部考覈體系,在這裡道德高尚之類的,我們不考覈,我們考察幹部修了多長的渠道,籌了多少資,建了多少水庫,老百姓的土地澆了幾遍水,澆地的成本降低了多少等等

本站:感謝書記能抽出時間接受我們的採訪,祝願林州發展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