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認錯”意在重塑對非影響力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5月2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盧旺達,發表長篇講話並承認法國對1994年發生在盧旺達的種族滅絕“負有沉重和壓倒性責任”;次日,德國外長也就20世紀初在非洲納米比亞犯下的“種族滅絕行爲”道歉。專家指出,法德兩國“一反常態”,相繼承認對非洲的種族屠殺負責,旨在卸下歷史包袱重塑在非洲的影響力

“負責”有所保留

美聯社報道,當地時間5月2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盧旺達,憑弔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大屠殺紀念中心並發表公開講話稱,法國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對大屠殺保持沉默,這是法國需要承擔的責任。《紐約時報評論稱:“一個非洲國家和一個曾經的殖民宗主國對歷史上的罪行達成了共同理解,這實屬罕見。”然而,馬克龍在長篇演講中以“沒有直接參與”爲由,僅強調對大屠殺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否認法國是“幫兇”的說法,且並未對大屠殺作出正式道歉。

5月28日,德國外長馬斯代表德國政府,正式就殖民部隊1904至1908年鎮壓納米比亞埃雷羅當地起義期間,在非洲納米比亞犯下的“種族滅絕行爲”道歉,這是德國首次承認在非洲的種族滅絕罪行。德國許諾在未來的30年中向當地提供11億歐元重建援助。但對於11億歐元的費用德方堅持稱其爲建設發展基金,拒絕使用具有法律效力的“賠款”來表述。

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閆瑾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法德兩國先後承認對非洲種族滅絕負責並非偶然。德國與法國希望能適時卸下歷史包袱,解決與非洲國家的歷史遺留問題,洗清歷史污點。更重要的是,非洲大陸具有豐富的資源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以法德爲代表的西方國家開始認識到發展與非洲國家關係的重要性。“法德想要改善其在非洲的國家形象,擴大其在非洲的影響力。”

“致歉”拖延多年

法德兩國對於認定在非洲的種族滅絕問題上已經“糾結”數年。1985年,聯合國發佈報告認定,德國在其西南非洲殖民地發動的屠殺屬於種族滅絕。但德國在納米比亞種族屠殺的歷史罪責問題上始終選擇迴避。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開始要求德國歸還被殺戮者的頭骨,就“種族滅絕”進行國家道歉和賠償。但直到2015年,兩國纔開始就殖民統治歷史問題重新進行雙邊談判。經過5年多的努力,德國官方終於在2021年作出了對“種族滅絕”遲到的道歉。

法國與盧旺達在大屠殺相關歷史問題上也一直矛盾不斷,甚至一度斷交。今年3月,法國官方委託調查出具的一份獨立報告表示,當年法國對大屠殺前種族滅絕者所做的各種準備“視而不見”,當年的法國政府對盧旺達大屠殺負有“重大責任”。

“許諾”恐難兌現

“最重要的不是在紀念活動中說了什麼,而是將採取哪些行動――司法和立法行動。”盧旺達大屠殺倖存者協會研究員穆耶蘇里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表示。

“法德許諾的發展援助,主要用於公共衛生能源基礎設施等建設,能否真正兌現,只有在雙方敲定細節後留待時間驗證。法德承諾的發展援助會對受援國改善基本民生和基礎設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援助並非一次到位,比如德國的援助計劃在30年內進行,時間拉得很長,過程中充滿變數。”閆瑾表示,“法德若想真正與非洲國家達成和解,需要給予受害國家和民族切實的賠償,而非所謂‘發展援助’。西方國家應該真正平等對待受害國和非洲國家,爲受害國和民族辦有利於改善民生的實事,而不是把非洲作爲大國博弈、謀取私利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