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寫真】彭怡平/佈列鬆的中國之旅

▲1948年12月23日,上海居民爭先恐後地羣擠在外灘銀行門口前,等着將所有的積蓄都兌換成黃金老百姓肉身擠黏成沙丁魚般。(圖/彭怡平提供)

●彭怡平 Yi-ping PONG/臺大歷史系畢業,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造型藝術電影電視系博士,專攻劇本、紀錄片拍攝與電影藝術的研究。通曉法、日、英、德、拉丁文。《風雅堂》藝術總監。着有十餘本攝影文學及藝術專書。多次應邀在國際舉辦個展。爲文化部、國藝會、臺北市文化局獎助藝術家。從事跨領域的藝術創作,兼具藝術家、攝影家、作家、策展人、紀錄片導演等多重身份。最新代表作《這纔是法國》

就在紐約當代藝術館佈列鬆舉辦了回顧展,肯定他的攝影是創造性的作品後不久,1947年5月,佈列鬆與羅伯特卡帕、大衛‧西蒙、喬治‧羅傑、威廉‧範帝非共同創辦了《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旨在推廣報導攝影的價值與其重要性,卻因財務困難,連秘書的費用都無法給付。多虧了豪賭成性也賭運甚佳的羅伯特‧卡帕賭馬贏了錢!暫時得以紓困。羅伯特‧卡帕轉而要求出身優渥人家的佈列鬆拿起相機幹活,養活瑪格蘭社,這才刺激了佈列鬆決定離開巴黎,帶着爪哇舞者妻子──拉特娜‧莫賀妮,一起展開三年的亞洲行。

段時間成爲佈列鬆創作的黃金時期,多虧了妻子拉特娜(注一)深遂的亞洲文化學養,幫助他很快地融入陌生的亞洲社會現況,並且爲這些影像撰寫背景說明文字,將作品整理成具有故事性主題報導。這段期間,佈列鬆拍出人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從一箇中國到另一箇中國》(注二) 。

北平的最後日子

1948年11月25日,拍完甘地葬禮後輾轉來到緬甸,正爲下一個故事在進行主題搜尋,卻接獲了《生活》(LIFE)雜誌的邀稿,要求他轉往中國大陸做一篇《北平最後的日子》(注三)報導。當時,國民黨軍隊受到共產黨軍隊節節進逼,正處於節節敗退之勢。原本計劃以兩週時間完成這篇報導的佈列鬆,最後卻在中國大陸停留了十個月。

十二月初,他先來到北平。拍攝了一系列紫禁城的太監、早上九點在茶館溜鳥,以及在公園打太極拳的老北平人,從佈列鬆這些影像中呈現出來的居民,似乎對於即將來到的政權轉移感到茫然,表現出若無其事、照常過日子。然而,底層社會的庶民百姓卻在報紙布告欄上前聚精會神地讀着。就是在這樣的一片茫然等待中,他拍下一家酒館內的掌櫃與蹲坐在外頭涼棚下吃碗麪湯與饅頭的苦力,赤裸裸地反映出階級壁壘分明的社會。在這片祥和的景觀裡,我們看到了國民黨在紫禁城徵召上萬名的新軍加入軍隊,穿着暖呼呼的棉袍的年輕人,滿臉笑盈盈。另一位年邁老婦在新軍部隊裡認出她的兒子,兒子拒絕跟隨母親回家,母親卻怎也不捨讓兒子去從軍。另一方面,北平近郊底層社會的男、女人與兒童們,卻在垃圾堆裡扒食。清真餐廳外抱着孩童的婦人在乞討,地上的紙板上寫着:丈夫身亡。盲眼的算命老婦,一個人在北平老街上敲着最後的銅鑼聲。

上海的擠兌黃金潮

佈列鬆接着來到上海,因爲聽聞共軍已準備接收上海。然而,在等待的過程裡,他看見這個城市的人民已經翻天覆地準備逃亡。1948年12月23日,上海居民爭先恐後地羣擠在外灘銀行門口前,等着將所有的積蓄都兌換成黃金,老百姓的肉身擠黏成沙丁魚般,在推擠的過程中,有位青年的腳給人們踩出血來,他頹然地坐在人行道上,用撕下來的衣襟一角擦拭着腳上的鮮血,眼神茫然地看着遠方。就在這樣的動盪局勢當中,他拍下一個陰暗骯髒的角落裡,一個紅色布包裹給扔在路邊,裡面是一個死掉的嬰兒。依偎着紅布包旁的,是一隻同樣弱不禁風的貓,牠閉上眼睛,不知是生還是死?另一方面,蔣介石的國民軍攜家帶眷的,已經打包準備撤離。而外灘前成捆紮着的棉花堆,這會兒卻在女性街友們瘋狂地撕扯之下四散開來,她們的雙手滿是棉絮。另一位街童拉牽着坐在滑板上下肢殘障的老爹前行。

一切以主義爲依歸的1958年

佈列鬆的影像紀錄了那個急遽動盪的大時代裡,人們如何反應與面對?努力地存活下去。沒有什麼比紀錄生命本體更具有尊嚴與更令人動容的影像了。相較於1958年他再次回到中國,紀錄大躍進開始的社會裡,到處是標語及超大幅的領袖畫像。佈列鬆的影像已經失去了1948年的敏銳凝視,反而成爲爲社會主義服務的最好宣傳──在農田與工廠裡揮汗如雨的男女,充滿樂觀積極奮發向上的青年,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意識下一代的看板等,影像儘管千篇一律,卻又傳達出一個整齊劃一到人性被箝制成標準完美品的社會。連小孩手中的連環漫畫本都成了政令宣導

在2019年末重溫這段時間的影像,影像中的男女老幼卻未隨着時代的流逝而成爲冰冰冷冷的屍體,反而帶着溫度與情感地向我們訴說那個時代裡,曾經,我們這樣活過。

注一:兩人的婚姻關係維繫了三十年(1937~1967)。1968年起,佈列鬆逐漸遠離攝影,轉而重拾年輕時的最愛──素描與繪畫。並且自認他在攝影裡想說的一切,都已經說盡了,也沒有什麼好再說的了。1970年,他娶了小他三十歲的瑪格蘭攝影師瑪婷‧法蘭克,兩人育有一女。

注二:D’une Chine à l’autre. 尚保羅‧沙特爲文,Delpire於1954年出版。

注三:北平當時並非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國都,當時的國都爲南京。

熱門文章》

►從法蘭西走向世界的萬神殿

►從馬克宏的軍事政策談戴高樂主義的務實政治

►看更多【彭怡平】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