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振興大撒幣 別淪打水漂

立法院會13日三讀通過新冠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共新臺幣600億元。圖爲饒河夜市。(鄭任南攝)

防疫大帽之下、民粹壓力之上,600億紓困特別預算,立法院一毛未刪,全數過關。儘管凡事莫如防疫急,但政院迄今仍未針對預算做出具體現況分析衝擊評估預期效益,隨疫情猛爆式蔓延全球,掀起經濟風暴,政院若無法滾動式檢討、調整銀彈射程範圍,這筆救命錢恐將打水漂居多。

立竿見影、固本強身,這是蘇貞昌對特別預算喊出的2大原則。只是要達到這2項目標的前提,得端視政策的設定有無充分對症下藥。也就是說,病在哪裡?有多嚴重?哪些是表面沒事,但未來或許會發病的部位?唯有釐清現況,動支的預算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行政院提出的紓困條例在上月通過時,當時新冠肺炎主要仍侷限大陸日本未料疫情出現戲劇性惡化,南韓伊朗義大利澳洲美國接連淪爲重災區

疫情所及,經濟應聲倒地,這兩天美股崩跌1700點、暴殺7%;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減產協議破局,閃電般的世界鉅變,縱使昨天我方財長開盤前親火線喊話,終究擋不住臺股跌破萬點。

在疫情與經濟雙雙進入深不見底且失控的新局面下,此刻的行政院卻拿着一本全球亮紅燈之前的計劃,說要紓困、振興臺灣,這若非後知後覺、太過輕敵,就是有一種「以爲透過花錢就能證明自己有在做事」的嫌疑,犯了虛與委蛇形式主義毛病

面對明確已知的傷害,政府當然可先調撥預算降下及時雨。但整部紓困計劃,仍須因應疫情變化與全球局勢做連動,審時度勢機動調整,而非鐵板一塊,一昧地固守「防疫領先日、韓」的保護傘。屆時一旦全球降下金融冰風暴貿易爲國家命脈的臺灣,終究難逃傘破受挫的命運

反之,只要政府確實掌握情勢演變,確保對症下藥,那麼年度預算及特別預算之外若仍不足因應,對立院來說,錢真的不會是問題,就算再來一次600億,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