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出圈記】只爲一張“臉” 長沙老人堅持三十三年非遺傳習

出圈人物朱建南湖南書法協會會員湘劇非遺臉譜繪製代表性傳承人。他將臉譜繪製書法繪畫藝術結合起來,兼具兩者的傳統厚重與鮮活飄逸。

【非遺小檔案】 臉譜,作爲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是戲曲與繪畫的藝術結晶。2018年2月,以朱建南爲代表性傳承人的臉譜繪製項目被納入長沙市天心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受到市民的認可與支持。

華聲在線2月24日訊(記者 銀韻 向中 通訊員 周璟瑜)一幅長卷緩慢舒展開,八個用臉譜結合書法繪出的藝術字映入衆人眼簾,朱建南在長沙市非遺展示館內向記者展示其繪製的臉譜藝術字,引來衆多遊客駐足觀看。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創新臉譜藝術字。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傅聰攝)

今年76歲的朱建南退休前是華夏工業公司的一位工人,從事着五金方面的工作。朱建南打小就熱愛書法與繪畫,喜歡臨摹書帖。回憶起學生時代,這位老人露出了驕傲的神情:“上學時班裡的每一期黑板報都由我負責,這可是一項光榮的任務,同學們都羨慕着呢!”而正是這個兒時的愛好,爲後來朱建國與臉譜的故事鋪下了重要的伏筆

1996年,經從事戲劇表演行業的表兄介紹,朱建南首次接觸到戲劇曲目中的臉譜,當看到那五彩斑斕的臉譜,朱建南瞬間眼前一亮,當下就尋來畫筆,臨摹起戲曲人物臉譜。揮筆之間,他找到如同兒時畫黑板報的喜悅。就這樣,朱建南開始了與戲劇臉譜的故事。

(展示臉譜。朱建南 供圖)

“你知道嗎?光是程咬金的‘臉’我就畫了11張!”朱建南介紹道,他花了三十三年收集淨、醜和地方戲劇相應角色臉譜,再將臉譜慢慢勾畫成冊一一記錄下來。

這些年來,朱建南爲了收集這些角色臉譜,走遍了湖南20多個地區,每到一個地方,他便會去拜訪地方戲藝人登門要“臉”。一開始,大家並不清楚朱建南的來意,並不願意多說,他只能反覆解釋,並拿出自己畫的臉譜給對方看。“80年代的交通,可不和現在這樣,很多地方火車都沒有通。有一年十月我去懷化漵浦,需途徑雪峰山,看着蜿蜒的盤山公路,我緊張地大氣都不敢喘,上山要7公里,下山要8公里,這兩個數字,我可是現在都記得!”

問及爲何要花費這麼大的力氣去收集角色臉譜,朱建南萬分感慨:“接觸臉譜後,我才慢慢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原來中國有360多個劇種,但隨着時代變遷,不少劇種已逐漸被人遺忘,很多臉譜也隨之失傳。這無疑是藝術的一大損失,也是我們這些傳承人感到遺憾和痛心的地方。”他認爲,收集這些角色臉譜不僅是因爲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情感,也認爲這其中凝聚了老祖宗們的心血,傳承應是每位藝術人的義務。

“也算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我珍藏的角色臉譜已有3000多張。”朱建南自豪地說,正是因爲他的尋找、傳承,才使得許多瀕臨失傳的臉譜藝術有機會被人知曉。

在收集臉譜的過程中,朱建南也遇到過許多“同道中人”。 2008年,曾有一位長沙縣郵政局退休職工看到了他收集角色臉譜的消息後,尋上門來“送臉”。“他給了我一套小時候收集的卡片,上面正是臉譜畫像,至今已經五六十年,沒想到還保存得異常嶄新,不過他兒子也很喜歡這一套臉譜卡片,我只能拍照留念了!”

(傳授繪製技法。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傅聰 攝)

“爲了宣揚臉譜文化,這十多年來我做了幾場大型傳習活動。”2008年初,朱建南爲迎奧運揚國粹開創性地將戲劇臉譜繪製在書法字中,用100個福字和42個京劇臉譜分別畫成兩幅奧運五環圖。之後,他又陸續在湖南圖書館、長沙市雨花區非遺中心與長沙市非遺展示館分別舉辦長達3個月的非遺傳習活動,向外界展示他繪製和收藏的臉譜、開展非遺傳習活動。

(“祖國萬歲”創新臉譜藝術字。朱建南 供圖)

“接下來,我和徒弟們會繼續傳習活動,同時也在籌備臉譜文化專著。”朱建南在三十三年繪製生涯中招收徒弟22名,這些人均來自省內各行各業,憑藉對非遺文化的愛好投身臉譜繪製傳習。繼續傳習活動的同時,朱建南與徒弟們也未停下蒐集資料的腳步,從湘劇到豫劇川劇、越劇等各地戲劇,他們將共同努力去實現國內第一本臉譜文化專著的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