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癌早期難察覺 妳做這些檢查了嗎?

婦癌早期難察覺 妳做這些檢查了嗎?(示意圖/shutterstock提供)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長年名列女性十大癌症死因,這4種癌症的好發年齡、危險因子症狀爲何?醫師提醒,婦癌若等到出現症狀,通常已是中晚期,存活率大減。過了30歲,建議定期做以下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依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的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新發癌症人數較之前一年增加了4,447人,同時部分癌別也有發生年齡提早的現象,例如乳癌爲56歲、子宮頸癌爲58歲、子宮體癌(子宮內膜癌佔個案數將近九成)則爲55歲。

身爲女性,該留意哪些症狀可能是癌症警訊?做哪些檢查能提早發現婦癌?現任四季和安婦幼診所院長,同時也是國家衛生研究院婦癌專科醫師及臺大兼任主治醫師林育弘,以下針對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三大婦癌及好發於女性的乳癌一一剖析。

1.子宮頸癌—曾有性行爲就要提防

■好發年齡:臨牀上以40~45歲患者較常見。

■危險因子:有家族子宮頸癌病史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性交年齡過早(小於18歲)、多重性伴侶(超過4位)、體重過重、抽菸等。

■症狀:初期無明顯症狀,當演變爲侵犯性癌症,纔會有陰道異常出血、分泌物增加、性交後出血等症狀。發展至末期則有下腹部疼痛、坐骨神經痛、腎盂積水等現象。是少數透過早期篩檢,能提早發現的癌症。

■預防的死角:許多停經後的婦女誤以爲「月經不再來、少有或沒有性行爲,不會罹患子宮頸癌」而疏於做抹片檢查,其實這是錯誤觀念,易延誤子宮頸癌早期發現。事實上,已停經、沒有性生活或年齡較長的女性,還是可能得到子宮頸癌。

■抹片+HPV檢測能提早發現癌變

目前國健署限於經費只補助30歲以上的婦女,每年持健保IC卡免費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其實只要有性行爲,不滿30歲,醫師也建議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自費約600元。另有一種經電腦協助細胞判讀的「薄層抹片檢測」,檢查準確度約90~95%,但健保沒有給付、自費約1500元。此外,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也是有利的輔助工具,如能搭配子宮頸抹片,更能及早檢出癌前病變。

目前多數歐美國家建議同時檢查兩種項目的篩檢方式。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臨牀指引更建議:30~65歲女性最好每五年進行一次抹片加HPV檢測,若檢查爲陰性,則3~5年不用再做抹片。在臺灣,HPV檢測需自費,費用約1000元。

有鑑於人類乳突病毒是引發子宮頸癌最重要的致病因子,要預防子宮頸癌,可接種防治效果達90~95%的HPV疫苗,不過,即使已接種疫苗,仍需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2.子宮內膜癌—好發於更年期婦女

■好發年齡:以停經後婦女爲大宗,約55~60歲。

■危險因子:與肥胖、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和代謝症候羣有密切相關。

■症狀:最典型的症狀爲「不正常出血」,且常發生在「停經後」,也有少部分年輕女性會在經期以外有出血症狀。

■預防的死角:相較於乳癌、子宮頸癌等較爲人熟知的婦女癌病,一般人或許對子宮內膜癌並不熟悉。然而,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從2007年共1165例,到了2018年已成長爲2439例,足足增加一倍之多!發生率明顯增加,除了飲食西化,使用來路不明的偏方、藥材,或來自環境荷爾蒙的刺激,都是子宮內膜增生的可能因素。

■非經期出血快就醫做2項檢查

當出現非經期出血或停經後出血狀況,經醫師判斷病患沒有其他腫瘤存在後,可以透過「子宮內膜搔刮術」或「子宮內視鏡檢查」來確定診斷。內視鏡檢查適用於未停經但非月經期出血的患者,透過細長的管子進入子宮腔內觀察是否有病變,一旦發現瘜肉或有異常肌瘤等病竈時可直接切除。「子宮內膜搔刮術」檢查對象則爲停經後出血的婦女,從子宮腔內刮取組織,檢查是否罹患癌症。這兩種檢查合乎健保規範時,健保會給付。

子宮內膜癌現階段缺乏有效早期診斷的篩檢方法,即使是做抹片,診斷率頂多50%。因此無論是年輕或年長的女性,只要出現陰道異常出血的情況,都應儘速就醫找出病因,以免延誤治療。

3.卵巢癌—無聲無息、發現多是晚期

■好發年齡:50~60歲。

■危險因子:家族遺傳病史、長期服用雌激素、肥胖、初經過早與停經過晚、有乳癌病史、從未懷孕或不孕的女性、抽菸、多囊性卵巢症候羣患者。

■症狀:早期大多無顯著症狀,當腫瘤導致腹水時纔會出現腰圍變粗、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此外,患者也會有體重減輕、腹部或骨盆疼痛現象。

■預防的死角:由於卵巢位於骨盆腔深處,體積只有杏仁般大小,加上早期症狀易和腸胃道症狀混淆,而容易忽略,因此有75%的患者發現時已是第三或第四期,存活率低,故有「沉默的婦女殺手」之稱。

目前卵巢癌缺乏有效的篩檢工具,以致難以早期診斷。過去曾有人主張透過BRCA1/BRCA2基因突變檢測提早發現變異,但此突變風險有種族性的差異,通常以猶太人機率較高;臺灣雖有案例,但整體來說關聯性較不明顯。

若母親、姊妹或阿姨曾患卵巢癌,自己接受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驗,並加做超音波,是否有助早期偵測?醫師表示,當前研究顯示,這些工具的篩選效果仍不甚理想,而藉由內診、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想早期發現的效果也相當有限,是醫學界仍要努力的項目。不過,民衆不要過度擔憂,注意自己的家族史,定期追蹤對於預防卵巢癌仍有幫助。

本文作者:鄭碧君

諮詢:林育弘(臺大兼任主治醫師、國家衛生研究院婦癌專科醫師、四季和安婦幼診所院長)

(本文摘自《大家健康雜誌》2021年5、6月號 第394期)

《大家健康雜誌》2021年5、6月號 第3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