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喉嚨痛照CT、MRI 地區醫院最誇張

醫療機構病患進行核磁共振掃描,健保署希望要有必要性。(資料照片

針對國人感冒、喉嚨痛輕症使用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造影(MRI)等影像檢查,健保署提出數據發現地區醫院最會使用,CT、MRI最高使用率平均值近3倍,未來健保署將採取AI判讀醫院的報告內容,進行更精確分析檢查的必要性,揪出地區醫院濫用情形

健保署近日分析健保大數據,統計近3年門急診住院病人CT、MRI使用量,CT部分是2016至18年分別爲297萬、322萬、344萬人次;MRI部分是2016到18年爲70萬、78萬、84萬人次,數據逐年成長。

其中又有92家醫院輕症使用比率高於平均值,在CT部分,地區醫院平均使用率14%、竟有醫院高達37%,醫學中心平均5%、最高僅10%;MRI部分是地區醫院平均使用率16%、有醫院高達41%;醫學中心平均9%、最高是11%。

以往超音波檢查量僅次於CT,不過去年已有下降趨勢高居第一名的CT檢查,每次健保給付3至5000元、去年健保花費111億元;而MRI的健保給付每次約8000至10000元、去年健保花了67億元。

對於影像檢查逐年上升,健保署醫審藥材科組長張如薰表示,人口老化也是一大原因,隨着年紀增長生病機會增加,檢查也會增多,只要醫師想多幫病人檢查,數據就會上升,目前健保署統計出數據,提供醫院評估未來開單檢查的必要性。

根據健保署統計,輕症最常濫用的檢查是上呼道感染、喉嚨痛與高血脂。健保署已將這些統計數據回饋到各家醫院,張如薰指出,健保署並不是要干擾專業,而是將數據提供給不瞭解的醫師。

其實看病的後續相關檢查是爲了確診,所以分析醫院的報告內容變得很重要,可以清楚當初檢查目的是否有關連性。因此,健保署將要啓動AI人工智慧,進行統計、瞭解報告內容,再回歸專業技術調整執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