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不環保 宜限量開發

淡廠有高成本、環保問題,只宜選擇最缺水地區,「限量開發」。圖爲澎湖海淡廠。(本報資料照片

10幾年前就提出,本島首座營運用海水淡化廠終於將在明年誕生。如果不是今年極端氣候,恐怕還要多等上好一陣子。未來海水淡化勢將重新躍上臺面,不過考量它的高成本、環保問題,官方只宜選擇最缺水地區,「限量開發」。

臺灣每年平均有2500公釐降雨量,並不算少,苦的是山陡河短,留不住水。但我們四面環海,只要能將海水淡化,其實也不用擔心缺水。海水去鹽化技術不難,成本是問題。每度成本高達30到40元,離島更到50至70元,讓人吃不消。

這是海淡廠在本島不受重視原因,但誠如一位水利資深官員形容,今年氣候是他公務生涯僅見,從未見過颱風不但不經過,連「擦邊球」都沒有的狀況。因此過去排隊在最後的海水淡化廠,今年得以順利在新竹南寮規畫啓動

不過海淡廠有高耗能問題,且會排出廢熱,環保上頗有爭議。加以臺灣水價實在太便宜,每度平均10.7元,只有海水淡化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實際也難大幅開發。

因此極端氣候異常,多留救命水雖有其必要,但仍宜選擇在水資源支援不易地區,以少量規畫利用,才能兼顧成本與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