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交出上半年外貿成績單:廣東繼續領跑 11個省份增速超10%

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規模首次超過21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近期,各省份也紛紛亮出上半年外貿“成績單”,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有22個省份上半年進出口同比實現了正增長,其中有11個省份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

以人民幣計,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規模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別是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山東、福建、四川、天津、安徽。這十個省份上半年進出口全部實現同比正增長,其進出口總值佔全國總值的比重超過80%。

“從數據看,外貿前10省份進出口總值佔全國進出口總值超8成,顯示出外貿強省發揮了‘壓艙石’和主動力的作用。”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年來,外貿強省出口呈現結構多元化、產品附加值顯著提升、市場拓展更加積極主動的特徵。同時,民營企業外貿佔比穩步提升,外貿新模式、新業態發展迅速,均顯示出外貿強省對全球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力不斷增強。

廣東進出口繼續領跑全國

作爲中國外貿第一大省,上半年廣東外貿成績繼續領跑全國並創同期歷史新高,進出口總值爲4.37萬億元,同比增長13.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7個百分點,進口、出口也都實現了同比兩位數增長,漲幅分別爲17.1%和12.1%。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服務經濟研究院教授林吉雙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半年,廣東外貿實現高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有內外兩個方面:從外部原因看,疫情後全球經濟的持續復甦,有力帶動了對廣東產品需求的增長。從內部因素看,一是廣東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持續提升,表現在伴隨全球貿易量上升和物流需求增加,廣東船舶和集裝出口顯著增長;二是廣東國際貿易新動能新業態持續形成,表現在電動載人汽車類機電產品出口快速增長,跨境電商進出口持續發力;三是廣東民營貿易主體適應力持續增強,表現在廣東民營外貿主體作爲廣東外貿主力軍的作用進一步突顯。

談及上半年數據反映出的廣東外貿新亮點和新變化,林吉雙認爲有三點:

一是廣東外貿比較優勢持續提升。得益於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持續優化和完善,廣東外貿出口產品比較優勢進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廣東船舶和集裝箱出口分別同比大增70.7%和104%,集成電路、家用電器、傢俱及其零件出口分別同比增長26.3%、16.7%和12.3%。

二是廣東外貿新的優勢持續形成。得益於政府在新興領域的有效引導和企業的有力佈局,廣東出口新優勢持續形成,今年上半年,廣東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增長高達78.3%。

三是廣東民營外貿主體活力持續增強。受益於營商環境的優化和企業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上半年,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2.8萬億元,同比增長21.3%。

林吉雙表示,展望下階段,在外部需求持續回暖、外貿比較優勢不斷增強、外貿新動能持續形成、外貿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等有利因素的支撐下,預計廣東外貿仍將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長三角地區方面,上半年,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分別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2.10萬億元、2.68萬億元、2.56萬億元和0.40萬億元,合計達到7.74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5.9%;佔同期全國進出口總值的36.6%,較2023年的36.3%佔比進一步提升。

談及長三角地區外貿亮眼成績,周茂華認爲,這得益於長三角擁有得天獨厚的外貿基礎設施,例如完善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創新研發活躍、良好政策與營商環境支持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一些中西部省份外貿增速明顯加快,山西、陝西、廣西、貴州等多個省份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西藏同比增速達132.4%,進口、出口同比分別增長202%、122.9%,也均位居全國增速首位。此外,新疆進出口、進口、出口分別同比增長48.4%、32.6%和51.4%,山西分別同比增長18.7%、18.1%和19.1%。

此外,在絕大部分外貿強省中,民營企業都是拉動外貿增長的“主力軍”。上半年,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爲2.8萬億元,佔全省總值的64%,同比增長21.3%;浙江民營企業進出口2.07萬億元,佔全省總值的比重爲80.7%;山東民營企業進出口達1.22萬億元,佔全省總值的比重爲75.4%。

周茂華分析稱,民營企業進出口佔比呈現穩步上升態勢,主要得益於我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大。同時,民營企業積極應對全球複雜外貿環境,加大創新投入,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穩定我國外貿表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沿海省份爲機電產品出口“主力軍”

長期以來,機電產品一直是我國出口第一大類商品。分省份看,上半年廣東機電產品出口增長9.9%,船舶、電動載人汽車、集裝箱分別增長70.7%、78.3%和104%;江蘇機電產品出口1.18萬億元,同比增長9.8%,集成電路、手機、船舶出口分別增長38.5%、42.7%、72.1%,合計拉動江蘇省出口5.2個百分點;浙江同比增長9.6%,船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件、家用電器分別增長93.7%、43.1%、19.4%。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新聞發言人高士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沿海省份是對外開放的前沿,更是機電產品出口的“主力軍”。近年來,隨着中西部地區產業基礎的完善、梯度轉移措施的鼓勵、基礎設施的提升,以及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和中歐班列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運力指標不斷提升,機電企業在中西部地區投資增加、產能和出口放量,中西部省份機電出口規模和份額逐年提升,但同時,東部沿海經濟強省在高技術和高附加值行業的產業積累逐步釋放,在船舶、集成電路相關行業進入需求上行週期時,國內供給優勢充分發揮,相關省份在船舶、電動汽車、集成電路等領域的出口大幅增長,明顯體現出中國機電產業升級的結果。

談及機電產品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高士旺指出,各重點行業受益於全球需求回暖和補庫,普遍實現較好增長,顯示了我國機電產業鏈供應鏈的強勁韌性,尤其展現出中國企業深度融入國際化之後的供應韌性和充分競爭力。

高士旺分析稱,機電產品在消費品、資本品、中間品等各重點領域均有較好表現,尤其中間品和資本品方面,我國與東盟、墨西哥、土耳其等形成良好供應鏈協同,對越南、墨西哥、馬來西亞、泰國等的中間品出口增長明顯;高端裝備、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高附加值行業的大幅增長,凸顯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機電產業向高附加值轉型升級的明確方向和階段性進展。這些領域的出口增長,在保持我國貨物出口規模“量穩”的同時,也體現了出口商品結構的“質升”,更爲其他產業的轉型升級賦能、爲廣泛的工業製造創新發展注入動能。

高士旺還指出,結合我國機電產品在全球出口的份額、產量比重和綜合的產業鏈供應鏈優勢來看,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將更多受全球經濟復甦、國際經貿合作和商業側的庫存動態變化影響,其中政策挑戰最爲突出。“不過,近年來中國在機電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鞏固並持續加強,這也是預計機電產品出口保持持續穩定的最大底氣;機電企業可以通過加強海外投資、國際產能合作的方式,深耕國際市場,與歐美客商深化合作,確保在發達市場份額穩定,並積極拓展新興市場,挖掘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增量。

林吉雙建議,面對歐美國家對我國部分重點出口產品加徵高額關稅所造成的困難和挑戰,一方面要通過政府、商會和龍頭企業等攜手持續改善外部營商環境,同時推進企業走出去投資設廠,帶動中間品出口貿易深入發展;另一方面,抓牢新能源技術、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等發展趨勢,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助力傳統貿易轉型升級、新型貿易持續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