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北京整治阿里巴巴對臺灣的可能影響

工商社論

中國大陸金融監管當局從11月至今,對阿里巴巴以及旗下的螞蟻集團展開驚心動魄的整治行動,如今即將進入第二階段。相較於第一階段採取全面清算式的整肅,12月26日的第二次約談,監管當局在嚴厲的態度下給予阿里巴巴與螞蟻集團較爲明確的「整改」方向,對於急遽擴張的螞蟻集團,以及騰訊美團京東網路巨擘帶來集體限縮的效應,對中國經濟社會安定的潛在衝擊也還有待觀察,但是其可能產生副作用卻對臺灣有利。

北京當局打壓阿里巴巴集團,從金融市場、行政指導到法令懲處,加上鋪天蓋地的政治宣傳,動用所有打壓的工具,手段與決心堪比政治整肅,付出代價也極爲慘烈。阿里巴巴在紐約與香港上市,從11月初至上週末,公司市值已經跌掉2,700億美元,股東損失相當於新臺幣7.7兆元的財富,而最新一波要求螞蟻集團進行「整改」,迴歸支付本業,更造成騰訊、美團等龍頭網路股價重挫,相關上市公司在短短兩天內,就跌掉超過新臺幣6兆元的市值。

北京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整肅,始於螞蟻集團股票上市前夕,在螞蟻已經完成所有上市準備工作,即將敲鐘掛牌前三天的11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手,將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雲、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叫到北京進行了監管約談,要求他們做出重大讓步,徹底改變螞蟻科技的營運模式

螞蟻集團原本將要創下有史以來金額最高的上市紀錄,香港有港幣1兆3,000多億元的認股資金,中國國內認購螞蟻新股的股東人數高達515.5萬人,天文數字的資金與認股投資人的財務規劃,瞬間被政府官員突如其來的一場約談摧毀,而螞蟻的核心股東包括新加坡淡馬錫、GIC、Warburg Pincus、卡萊爾國家主權基金世界級龍頭基金,數以百億美元的利益也突然蒸發,甚至面臨原始投資出現重大虧損的危機。

約談馬雲的同時,中國銀保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聯手公佈《網路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這是一份針對螞蟻最核心、獲利最豐厚的小額信用貸款業務的強力限縮,重點內容包括將螞蟻小額信貸業務「監管銀行化」、禁止跨省經營、大幅提高螞蟻貸款資本比例不得低於30%(目前僅3%至5%)、限制客戶貸款餘額不得超過人民幣30萬元,或是客戶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不過,監管當局粗暴的手段卻可能成功阻止了中國式的金融海嘯。螞蟻集團自阿里巴巴分拆出來才五年,發展「小額信貸」在上市前已經達到人民幣2兆元,螞蟻採用資產抵押證券(ABS)的模式,從銀行取得資金,放貸給支付寶的客戶,再將貸款打包出售回銀行體系,早年花唄、借唄只靠不到人民幣40億元的資本額,放貸超過人民幣3,000億元的貸款,金融槓桿逼近100倍,上市前夕雖然略有擴充資本額,放貸倍數也還是高達60倍。

在人口高達14億,且大多數都是中低收入戶的中國,小額信貸是極爲誘人金融業務,螞蟻大約佔現有小額信貸25%的市場,以極高金融槓桿的模式繼續發展,非常可能在短期內產生全國農民工都揹負小額信貸,銀行抱滿來自網路信貸業者發行消費資產抵押貸款證券的泡沫,成爲引爆中國式金融海嘯的震央

12月26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金融管理部門第二度聯合約談了螞蟻集團,並要求其進行「重點業務領域整改」。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批評螞蟻集團「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法律意識淡漠、藐視監管合規要求、存在違規監管套利行爲、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排斥同業經營者,以及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引發消費者投訴等。金融管理部門聯合對螞蟻集團提出了五點整改要求,一是迴歸支付本源、二是取得金融執照、三是設立金融控股公司、四是完善公司治理、五是依法合規開展證券基金業務。

最新的五大整改要求,對於螞蟻集團原有股東當然是極大的傷害,原有將近5,000億美元的企業估值恐怕將會腰斬,卻也給予螞蟻一條生路,得以在去槓桿、合法經營的前提下重新運行。

北京當局發動政治清算式的運動,固然違反金融市場與自由經濟的基本運行原則,但是由於整治的目的,在避免阿里巴巴、騰訊、美團、京東等搶佔傳統金融業的業務,整治的結果會產生「金融去槓桿」的效用,預先化解了中國金融體系爆發消費性貸款泡沫的地雷,反而有利於臺灣經濟發展與金融穩定,而中國約制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無限制的擴張,對於臺灣的電商產業更創造了穩定擴張的空間,結果也對臺灣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