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ESG觀點檢視連鎖超商乳品策略
企業採用對地球友善且對國人健康有益的國產鮮乳,符合ESG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目標,無形中大幅提升社會形象,吸引消費者願意花費較高的價格購買,開啓「藍海市場」,促進產業邁向正向循環。圖/本報資料照片
日前消基會進行手搖飲、咖啡店,及早午餐店販售的鮮奶茶類飲品抽查,發現部分店家在鮮奶品牌標示與實際銷售內容不符。連鎖超商系我國咖啡主要銷售管道,其咖啡使用的乳品,亦基於成本考量,將原本採用的國產鮮乳,改由低廉進口冰磚奶取代。此舉縱可提升企業獲利,卻與ESG精神相牴觸,不利企業永續發展。
查詢農業部農業貿易統計網站資料,我國進口生咖啡的數量與金額呈現穩定成長的態勢,2005年突破一萬公噸,2014年超越二萬公噸,2023年已達3.7萬公噸;進口金額成長更爲可觀,2005年才1,900萬美元,與去年近二億美元相比,已經成長逾十倍。值得注意的是,進口咖啡豆的平均單價成長2.41倍,遠高於國際咖啡豆的漲幅,顯示國人不但提高咖啡豆的消費量,同時對咖啡豆的品質有升高的趨勢。
農業部網頁引用國際咖啡組織(ICO)調查,臺灣人一年喝掉28.5億杯咖啡,市場規模超過新臺幣800億元,換算人均消費量,平均每人每年約喝122杯。這還是2021年的數據,目前應更加可觀,而被稱爲「黑金商機」。除了與日俱增的咖啡館外,連鎖超商帶動的咖啡熱潮,功不可沒。
根據媒體推估,臺灣四大連鎖超商(7-11、全家、萊爾富與OK超商),每年賣出的現煮咖啡已逾260億元,以杯單價40元估算,每年從四家連鎖超商賣出的咖啡逾6.5億杯,相當於每人每年平均在連鎖超商喝掉28杯現煮咖啡。其中又以超商龍頭7-11最爲驚人,日前才宣佈突破7,000家店,其CITY全系列業績連年成長,去年營收首度突破170億元。咖啡原本爲連鎖超商獲利重要來源,但激烈競爭下,各家超商紛紛推出優惠方案,如買幾杯送幾杯活動,從不定期方案,到現在已成爲常態化,隨時都有優惠方案,似乎正讓咖啡產業陷入價格惡性競爭的負向循環的「紅海市場」。
乳品爲含乳咖啡產品(以拿鐵爲主)中,成本最高的原料,即使多數連鎖超商集團都擁有自主或合作的鮮奶品牌,享有采購優勢,不過國產鮮乳(每公升約60~65元)仍較進口鮮乳高(每公升約45~55元),遑論是廉價的冰磚奶(每公升成本約35元),成本幾乎腰斬。因此,乳品成爲超商降低含乳咖啡成本的目標,以市場龍頭7-ELEVEN超商City cafe爲例,除使用旗下國產瑞穗鮮乳外,也使用「City Cafe專用乳」,原料爲保存期限長達90天的「100%澳洲原裝進口高優質『鮮』乳」,讓成本驟降;近年更發現City Cafe專用乳的原料也出現進口「濃縮牛乳」,也就是冰磚奶,讓乳品的成本大降。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冰磚奶漸成爲各大超商常態,僅在冬季國產鮮奶價格大跌之際,始增加採購國產鮮乳。
進口長效乳經過超高溫殺菌,主要營養成分似乎沒被完全破壞,但消化率卻遠不如經較低溫殺菌的國產短效鮮乳;冰磚奶則是歷經去除水分與冷凍過程,運輸至臺灣後再進行解凍還原,對乳品的影響更大,更不利人體吸收。
誠然,咖啡是超商最重要的「帶路雞」,但販賣咖啡並非着重在產生利潤,而是藉由咖啡綁住消費者,帶動其他商品銷售暢旺。尤其超商主力客羣年輕人熱愛的拿鐵,添加優質國產鮮乳或可能小虧,仍可從消費者額外採購高毛利商品,獲取更大的利潤。
尤有甚者,尚涉及國際關注的ESG議題,國際上主要乳品出口國,距離臺灣甚遠,需經長期的運送時間(約30~45天),額外的加工、運輸流程均會產生驚人的溫室氣體排放,加劇全球暖化問題。企業使用冰磚奶雖可削減名目成本,然一旦揭露ESG資訊,就會發現其已經違逆國際間永續發展趨勢,牴觸其發佈的《永續報告書》理念,斲喪企業商譽,企業未必得利。
我國每年生牛乳產量約46萬公噸,足以滿足國內9成的需求,非但品質已臻國際酪農大國的水準,且在地生產的鮮乳,從擠乳到銷售通路僅需一天的時間,碳排放相對有限。企業採用對地球友善且對國人健康有益的國產鮮乳,符合ESG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目標,無形中大幅提升社會形象,吸引消費者(尤其是接受永續價值觀的年輕世代)願意花費較高的價格購買,開啓「藍海市場」,促進產業邁向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