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促進生醫產業發展需有更全面的政策規劃
報載行政院科技會報將於9月召開「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一般預料此次會議的重點,將聚焦在原訂於明年底落日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生技條例)」的展延,以及前瞻性法規的討論與修訂。據悉,政府規劃將生技條例的落日期限延長至2031年,且將擴大租稅優惠適用範圍,從既有新藥、高風險醫材、動植物用藥、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新增數位醫療及國家策略生技產品。此次生技條例的延長與擴大適用,被業界視爲是我國生醫產業發展的重大利多。
今年以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響,「生技」、「醫療」、「健康」、「照護」等攸關民衆生命與健康福祉的關鍵字,受到各界廣泛關注,而此次生技條例預計納入的數位醫療(eHealth),可能成爲後疫情時代,我國未來生醫產業發展的一大亮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數位醫療是指結合資通訊科技於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應用,涵蓋醫療照護、疾病管理、公衛監測等領域,旨在促進健康領域的發展、增進醫療的可接近性與效益,並降低醫療成本。從產業發展的角度,數位醫療可連結至三大產業範疇:生技醫藥(製藥、應用生技、醫療器材)、健康福祉(健康促進產品與服務、養生服務)及資訊服務(電信、軟體設計、諮詢與相關資訊服務)。因此,生策會會長翁啓惠說,「數位醫療列入新條例,將啓動資通訊與生醫的對話。」
綜觀當前全球數位醫療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三大特徵:第一是全球步入高齡化社會所帶動的醫療與健康服務需求。目前全球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已超過5歲以下人口,預計至2050年老年人口將爲5歲以下人口數的兩倍以上,在可預見的未來,健康照護將面臨供需失衡與醫療費用高漲等問題。
其次是傳統醫療正在進行數位轉型。隨着新興科技的推陳出新,加上各國政策和企業商業模式的持續演化,已爲傳統醫療模式帶來轉變。人們對於健康福祉的期待也從過去追求足量的大衆化,擴展至對品質提升(如疾病預防、預測、個人化與互動式醫療)的想望。國際諮詢顧問公司McKinsey《消費者健康洞察》調查報告指出,消費者對醫療服務的看法可歸納爲四個關鍵議題:可負擔性、參與度、連續性、數位化。多數消費者認爲,可負擔的醫療是最迫切需要被滿足的需求,消費者也願意參與能夠降低醫療費用的解決方法,並期盼享有不間斷的醫療服務與保障;另一方面,隨着新興科技的應用擴散,已有愈來愈多消費者使用數位醫療工具,並期待數位化工具能協助優化醫療流程與體驗。
第三個全球數位醫療發展特徵是疫情蔓延加速新型態醫療服務的實現。防疫期間,各國相繼採取隔離與社交距離措施,改變了民衆的生活與工作模式,也凸顯運用數位科技克服因距離所帶來的互動限制的重要性,對應至醫療服務,則是民衆對於加速遠距醫療服務(如遠端監測、遠端問診、遠端遙控手術等)普及化的期待。事實上,擴大遠距醫療服務範圍與配套措施也正是當前我國政府推動數位醫療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持平而論,雖然政府體認到遠距醫療將是未來數位醫療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但實務上,我國遠距醫療發展仍有待政府加速法規鬆綁。過去受限於《醫師法》第11條規範,醫師如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或開給方劑行爲,而爲了解決偏遠地區及行動不便民衆的就診困難,衛福部於107年5月發佈《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概括來說,《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僅適用於5類對象:急性住院病人、機構住宿病人、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劃收案會員、居家照護收案對象,以及國際醫療病人。雖然衛福部在今年2月將有就醫需求的居家檢疫與隔離民衆納入遠距診療對象,但此措施僅是爲了滿足民衆在防疫期間遠距就醫需求的權宜之計,未來是否將擴大適用對象與放寬醫療行爲尚不得而知(背後涉及醫療責任歸屬與區域間醫療體系競爭生態等問題)。
臺灣擁有堅強的資通訊科技製造與研發實力,在數位醫療產業的產品(健康與生理監測設備、元件)、軟體平臺(數據平臺、軟體開發、資訊網路)及服務(健康服務、醫療與照護機構)皆擁有完整的產業價值鏈,加以我國擁有享譽全球的健保制度,25年來健保制度下累積的龐大資料庫,除了是學研從事生醫研究的寶貴金礦,更是我國資通訊與生醫產業跨域合作的重要利基。
我們欣見政府積極透過政策工具協助國內生醫產業發展,但值得提醒的是,政策規劃上需有更完整的整體戰略思維,即在促進產業跨界合作與研發等獎勵措施之外,亦需同步針對開放資料、資安強化,以及鬆綁如前述遠距醫療法規等面向進行全盤構思,如此才能真正對我國生醫產業的未來發展帶來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