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積電東進的最大障礙美國勞工政策

工商社論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在玉山科技協會演講,針對臺積電前往美國設廠的議題,提及全球的半導體產業都在擴充產能,並且興起保護主義,迫使臺積電必須去美國、日本、甚至德國設廠。美國希望藉着要求臺積電、三星前往設廠來挽回半導體市佔率一路下跌的頹勢,但是時間不能倒轉,即使砸更多的錢,建立的供應鏈也不完整,成本也比較高。他還特別針對勞工管理提出警語,臺灣人從臺灣管理海外晶圓廠的成效及權威,不可能比得上以前美國人從美國管理海外事業的程度。

張忠謀的警語引發各界熱烈討論,上週末,穩懋半導體董事長陳進財呼應張忠謀的看法,認爲美國設廠成本至少高出三成,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附和張忠謀的看法,認爲在美國打造一座半導體廠所需成本,恐怕比中國大陸設廠高出將近一倍。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在2017年川普總統就任後,一馬當先呼應川普到美國設廠的政策,還跟川普一起在威斯康辛舉行破土開工典禮,鴻海對於美國設廠的規劃與思考領先臺廠,也對全球供應鏈由一個世界,變成G2、甚至加上歐盟變成G3平行系統的可能做了仔細的推演,劉揚偉呼應張忠謀的評語,就是他在北美臺灣工程師協會(NATEA)主辦的論壇上,以「半導體與供應鏈的新意識」爲題所做的評論。

臺積電前往美國設廠不是單一公司、或是單一產業的課題,正如同張忠謀指出全球興起保護主義的現象,這是川普總統任內「供應鏈脫鉤」政策的延燒,核心議題則是中美大國博弈戰局下,以「國家安全」爲由,將供應鏈視爲可以輕易搬動的生態系。

一個完全不需要仰賴中國供應鏈的產業新秩序,聽起來非常符合國安與政客們的需求,但是,經歷COVID疫情的試煉,不僅半導體等具有高度技術性的供應鏈完全無法移動;紡織、鞋業、3C電子組裝雖然早就大量移往東南亞,卻因爲東南亞疫情爆發而封鎖,大量訂單又迴流中國;至於更低端、看似替代障礙更低的產品訂單,更大量涌入中國各生產基地,還成爲引爆10月缺電風波的禍首。喊了三年多的供應鏈脫鉤,現在看來可以說是徹底失敗的虛幻想像。

就在張忠謀、陳進財與劉揚偉發出警語的同時,華盛頓的參衆議員們正在熱烈推動拜登「重建更好美國」(Build Back Better)法案的細節,這個一度高達3.5兆美元,在10月被拜登刪減到1.75兆美元,並且在11月初由白宮正式對外公告成爲拜登政府背書的法案,又被稱爲社會基礎建設法案,針對種族與社會階級平權的理想,提出全面的社會福利補貼升級政策。

拜登與他的民主黨同僚可能忽略了一個挑戰,給予勞工大量福利補貼的「重建更好美國」方案,將會大幅提高美國已經高漲的勞動成本,甚至因爲重大財政補貼的投注,改變勞工就業條件,更會刺激勞工工作預期,成爲勞動市場不安定的因素,這對爭取投資極爲不利。

根據美國勞動部最新統計(10月21日),合併時薪工與全職勞工的美國勞工平均時薪,爲26.26美元,過去五年美國勞工平均時薪持續上漲,相較於五年前平均21.18美元的時薪,漲幅已經接近24%;以26.26美元的平均時薪,乘以勞動部統計平均每週工時34.8小時,再換算新臺幣匯率之後,美國勞工平均每月薪資已經超過新臺幣10萬元。如果用單純的時薪工來看,全美平均時薪爲11.12美元,摺合新臺幣310元,約等於臺灣最低時薪160元的兩倍。

美國勞工薪資高,且持續上漲,原本就不利於供應鏈的移轉,更大的威脅則來自於新法案製造大幅提升勞工福利的預期,例如原本民主黨議員提案要給予勞工最多可達12周的帶薪家庭休假,後來被拜登刪減爲最長4周,包含家庭與醫療所需都給予帶薪休假補貼,全國一體適用。類似以教育、醫療、勞工訓練等與基層人民相關的補貼,以不同的名義編入法案,創造了拜登政府積極照顧勞工、提升勞工薪資與福利的整體印象。

臺積電、或者其他臺廠赴美投資,既然是由政治需求啓動,與主動的商業決策模式不同,就面臨大量無法掌握的變數。例如在拜登親自主持半導體峰會後,臺積電與三星都陸續提出美國設廠計劃,拜登也宣佈高達450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補貼方案,但是這些政治正確的宣示,與實際建廠、生產營運有相當的距離。

拜登政府一方面希望以半導體爲首的供應鏈廠商能夠大量回流美國,另一方面又大力滿足黨內左派(進步派)對勞工與社會福利預算暴增的需求,兩個相互牴觸的政策同時推動,夾在中間的廠商自然難以適從,這是臺積電、以及整個臺灣供應鏈廠商共同必須面對的問題。張忠謀對美國設廠的評語,有不少人認爲他是在幫臺積電爭取更多聯邦政府的補貼,然而如果不能排除根本性的衝突政策,如果政治干預凌駕商業判斷,貿然投資必然導致尾大不掉的殘局,這是令所有臺灣廠商困擾不已、又找不到解方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