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面對開放美豬美牛進口的決策試煉
美國時間3月31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佈「2020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除了一如往例的關切臺灣美豬美牛迄未依國際標準及遵守雙邊協議開放進口;同時也指名包括校園膳食禁止基改食品、著作權線上侵權、健保制度藥價、醫療器材上市許可及價格審查機制、外人投資條例修法等貿易障礙,並未隨臺美關係改善而消失。
檢視USTR今年所提的這份年度例行報告,儘管經貿主管官員直言「與過去幾乎一模一樣」,並指出針對「降低出口障礙、農業及數位貿易」三項議題,將持續透過各項管道與美方溝通。但值得特別注意的是,今年的美方報告中,顯然是意有所指的點出這些既存的貿易障礙,「並未隨臺美關係的改善而消失」。言下之意自然是認爲川普總統都已經簽署了「臺灣法案」,讓臺美關係升級爲「全球合作伙伴」,而臺灣方面竟然連開放美豬美牛進口的陳年貿易障礙,都一直未能化解。如此這般,臺方原本樂觀期待臺美洽籤FTA「指日可待」,只怕也會淪爲「遙遙無期」了!
於此,姑且不論美方每年所公佈的這份「評估報告」之性質,是否已成爲美國對其貿易伙伴的施壓工具;在臺灣方面,自然也應正視及審慎評估,如果議題無解可能帶來的風險與影響。但迴歸議題本身:到底堅持拒絕開放美豬美牛進口,以及排拒進口基改食品,當初的決策依據是否經得起科學論證?抑或只是民粹式的迴應模式?而今如果解除禁制,又會有怎樣的政治風險及產業影響?凡此,主政者如果只是消極的低調不表態,或如經貿官員所說會繼續與美方溝通,只怕考驗的將是美方的耐性,以及臺方所能承受的風險後遺了!
針對此一牽涉廣遠的爭議課題,如今竟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歸納起來其實在以下幾個層面都有值得檢討之處。
首先,當然是應回顧當初臺方爲何會做出這樣的決策?時間背景是當時美國確曾出現美豬美牛被檢驗出含有瘦肉精等有食安之虞的添加物。而剛好臺灣也出現大統長基將含有銅葉綠素的「黑心油」出售給油品大廠,從而引發「食安風暴」,食品議題也成爲全民關注的熱議題。在民氣可用的氛圍下,在相關公民團體及當時的在野黨立法委員聯手下,促成超高標準的食安法規之立法。影響所及,不只美豬美牛因有食安虞慮而遭禁止進口;稍後的日本福島地區之農漁產品,也因爲地震、海嘯引發的核電廠輻射外泄,同樣也被臺灣禁止進口迄今。
然而,在時間的推移下,有關美豬美牛的食安疑慮於今基本上應已消除。不只美國的其他貿易伙伴已先後解禁;更關鍵的是,在美國內銷市場的美豬美牛和出口外銷的並無不同的生產履歷。因而臺灣片面繼續施禁,反而被質疑只是一種民粹式的堅持而已。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日本福島「核食」的進口解禁議題上,日方同樣無法認同。今天全世界的其他國家業已先後取消當初限制日本農漁產品進口的權宜措施,唯獨臺灣仍不動如山,從而毫無疑問將影響臺日關係的進展升級,以及雙邊FTA的簽署了!
其次,除了以食安的理由拒絕開放美牛美豬及日本農漁產品進口之外,另外如禁止基改食品進口,除了對基改食品有無副作用的不確定疑慮之外,於今在冠狀肺炎疫情威脅下,臺灣的農漁產品受各國鎖國措施連累已經成爲重災區,如果再開放美國基因食品進口,對農民的衝擊不啻雪上加霜,從而使主政者陷入決策兩難的困境。
除此之外,解讀一向以決策果斷著稱的蘇揆何以在面對立委質詢時,竟然迴應的模式卻是低調不表態?除了有面對美日壓力及國內相關業者的雙層壓力之外;由於當年從嚴制訂食安法規,正是當時的在野黨衝鋒陷陣促成。而今如果迫於情勢選擇開放,則將承受外界政策「髮夾彎」和公民團體遭背叛的質疑。
儘管如此,執政者的決策本來就難兩全,肺炎疫情形同讓各國執政者上了寶貴的一課。面對危機,如何決策纔是關鍵,否則想兩面討好而猶疑不決,正好印證了「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重點是如何以最少的代價,化解最大的危機,並從中找出轉機與生機,盲目衝動或因循苟且只會引爆更深層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