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美貿易倡議與新東向策略應相互爲用

工商社論》

爲了強化與美國的經濟合作,進而在中長期尋求籤署臺美自由貿易協定,政府積極推動「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以下簡稱「臺美倡議」)。另一方面,民間亦自發性發起新東向聯盟及協會,希望透過對美國、加拿大,乃至墨西哥的投資、貿易,建立臺美之間人才、資金、技術、商業模式的鏈結與生態系,進而降低在中國大陸投資、經貿的風險,同時強化臺灣在下一階段的產業競爭力。

這兩股政府、民間不同的力量如何相輔相成、相互爲用,發揮相乘效果,對臺灣下一波經濟的脫胎換骨,將有顯著的正面提升作用。「臺美倡議」系官方發起的協議,也是臺美之間在供應鏈韌性、中小企業、綠色經濟、反貪腐上各個層面的深化合作,也是臺美經濟鏈結,降低對中國經貿投資過度依賴的一個大戰略。

至於民間發起的新東向策略,主要原因在於:兩岸關係緊張後,中國大陸投資風險急遽升高,必須分散基地降低可能的風險。加上中美貿易戰轉爲科技戰,尤其在美國的晶片及科學法案、CHIP4法案的影響下,中國大陸在半導體、先進材料、汽車電子、量子電腦等先進電子領域上的發展,一定會受到阻礙。在上述領域上,未來形成紅色與非紅色供應鏈壁壘分明的局面已經不可避免,廠商也必須及早因應。

尤其是美國強調韌性供應鏈,而要求供應商降低在中國生產的比重。這個大環境的變化促成臺灣廠商加速新東向的投資和貿易,以尋求中國之外的替代生產基地、市場之外,企業自發性的新東向動作還有以下幾個意義:

其一,維繫臺灣產業的長期競爭力及薪資水準。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但是根據經濟學的要素均等化理論,臺灣的薪資水準和相對後進國家貿易、投資密切的結果,會被新南向國家給拉下來。因此,未來唯有透過新東向的投資貿易,引進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技術、人才、商業模式,使臺灣可以在技術、商業模式上繼續領先中國、東南亞,就不怕薪水被拉低。亦即新東向、新南向策略應該同時進行,開創且壯大臺灣未來的產業競爭力。

其二,善用美國資本市場,利用美國的資本市場,壯大臺灣的產業。除了人才、技術、商業模式之外,臺灣也應該和美國資本市場接軌,例如這一、二十年來,中國大陸利用美國道瓊、那斯達克市場,培養近二百家世界級企業,臺灣也應利用美國的資本市場壯大臺灣的產業,廠商可以在兩地之間雙重掛牌,使臺灣在資本市場、人才、技術、購併上都可以接軌美國,提升競爭力。

其三,降低臺灣產業M型化的困境。臺灣目前電子科技業一枝獨秀,但傳統產業、服務業表現平平,因此臺灣如果可以和美國合作,從規格、資訊系統合作,鏈接美國傳統產業大廠,如汽車零組件、工具機、塑化紡織產品的上游廠商,將來可以協助臺灣傳統產業佈局、鞏固美國的市場。

至於臺美倡議和企業新東向策略如何發揮加乘效果?我們認爲可以從下列方向規劃:首先,新東向可以壯大臺灣的實力,強化臺灣在「臺美倡議」上的談判籌碼。臺灣產業的競爭力相當強大,但缺乏有效整合,如果政府可以整合相關產業,透過籌組新東向廠商,作爲投資美國(Select USA)的基本班底,展現臺灣廠商投資和貿易的實力,將來可以爭取在「臺美倡議」上有更大的談判籌碼。

其次,新東向廠商的需求也可以在「臺美倡議」上得到落實。政府有效蒐集新東向廠商的意見和需求,可以作爲「臺美倡議」談判的議題設定,併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儘量降低廠商前往美加投資貿易的障礙。

除了上述「臺美倡議」的談判努力之外,政府也可以額外有些大格局的策略,例如政府相關基金的協助。政府可以出面協調如籌組臺灣半導體族羣,在美國Nasdaq掛牌,形成臺灣/美國雙重掛牌的方向,成爲美國Nasdaq的掛牌企業後,才更有實力和美國廠商擴大合作。

另外,就長期規劃方面,政府也應該籌設類主權基金、主權基金,加持臺灣的新興科技產業如綠色經濟、電動汽車、AI、AIoT、第三代、第四代半導體,使臺灣有機會跟美國一流的廠商進行人才、技術合作,乃至購併,提升臺灣產業整體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