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府要修正對通膨過度樂觀的看法

工商社論

今年以來,隨着國際農工原料飆漲,各國膨率扶搖直上,日前美國公佈4月通膨率升至4.2%,創下近12年新高,韓國通膨率2.3%,創下近四年最高,至於我國2.09%同樣也是三年多來最高,顯示通膨(inflation)確已有山雨欲來之勢。

通膨最嚴重的1980年前後曾讓各國引以爲苦,那個高通膨的年代,隨着國際油價的下跌,企業技術的進步以及貿易自由化的加速,至1990年代後期通膨已逐漸緩和,不少經濟學家認爲通膨已經消失,新經濟時代已經來臨。

然而,情況並不如經濟學家們想像的樂觀,美國自2000年~2004年13度降息,爲美國帶來繁榮,也帶來泡沫,但過多的熱錢也讓國際原油、農工原料被追漲到空前價位,以鎳而言,2001年底每噸還不到6,000美元,2007年4月已直逼50,000美元,國際油價也是如此,2001年底每桶不到20美元,2008年7月每桶已逾140美元,其他黃豆玉米小麥橡膠價格也逐月狂漲。

物料的行情原是由市場決定,然而隨着熱錢的涌入,市場幾成賭場,原物料價格一路狂飆,而這些原物料又是生產活動不可或缺的投入,遂使得進口物價生產者物價、消費者物價次第上揚,通膨率(消費者物價漲幅)扶搖直上,這就是2007~2008年全球再次出現通膨的情況。

國際貨幣基金統計,2008年全球通膨率升至6.3%、歐元區升至3.2%、亞洲五國更直逼10%,臺灣南韓也連月升破5%,這可以說是自1980年二次石油危機以來最嚴重的通膨,若非隨後金融海嘯帶來的大蕭條澆息了通膨烈火,2008年的通膨恐怕要直追兩次石油危機的年代。

如今的情況與2007~2008年相仿,在美國無限量QE下,國際熱錢洶涌而至,近期國際油價已漲至七年來的新高,與去年同期比較,如今黃豆、玉米漲逾八成,銅、錫也漲逾九成,漲勢兇猛,國際環境如此,我進口物價自難以倖免,4月漲幅直逼二成,創下近十年最高,想想2007~2008年與今天這些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幾可斷言,通膨已然有山雨欲來之勢。

面對國際情勢國內物價走勢,我國央行及行政院主計總處不約而同的表示:「所謂通膨是指一般物價在一定期間內,持續以相當的幅度上漲。4月CPI漲逾2%僅是短期現象,國內尚無通膨之虞。」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只有當消費者物價(CPI)出現全面、持續及顯著的上漲纔算通膨,目前並沒有通膨的疑慮,要大家放心。

我們就以消費者物價走勢是否已出現全面性持續性顯著性的上揚加以檢視,看看如今臺灣是否可以高枕無憂:

第一、查價項目近八成上漲,已屬全面性:消費者物價系依食、衣、住、行、育樂、醫藥及雜項等七大類進行查價、查價項目計有面包、鮮奶西式速食住宅租金機票、行動通訊費等368項,4月有230項較上年同月漲價,以項數而言,有逾六成上漲,若依每項權數(例機票權數1.28%、麪包0.49%)權數合計,上漲的比例更高達78%。

換言之,接近八成是上漲的,往前看一年的時間數列,去年4月上漲項目的權數合計只有六成,迄去年底升至七成,如今又接近八成,雖未達百分之百,但已接近全面性了,2008年那一次的通膨算嚴重吧,其上漲權數合計一樣是接近八成,和目前差不多。

第二、物價指數逐月升高,已是持續性:我們經常會聽到,當經濟成長太低,出口成長太低,官方總會解釋是去年基期過高所致,如今通膨率升逾2%,又會聽到官方說這是因爲去年基期太低使然。沒錯,通膨率是CPI的年增率,既是與上年同月比,就會受上年同月的影響,但能否因此就把上漲的原因歸給基期?這得檢視一下。

既然CPI年增率易受基期干擾,那我們直接看CPI,看看這項指數是否平靜無波,驗證一下是否全是受基期影響,往前看歷史數據會發現4月CPI 103.63是歷年單月新高,而近一年以來也是從101.4逐月攀升至歷年最高,這樣說來,近期物價上漲是否具持續性,已是不言可喻。

第三、物價上漲的顯著性,仍待觀察:1990年代通膨率的經建目標多設爲3%,在當年總體環境裡,這樣的通膨率被公認是溫和上漲,有助於景氣擴張,而如今2%卻已是通膨警戒線何謂顯著?實不可同日而語。更重要的是,如今國際農工原料漲勢未歇,推升CPI的火勢未滅,以現在的情況就認爲沒有通膨之虞、或說通膨是短期現象,實在太過樂觀。

我們認爲,通膨率升逾2%,固有基期的問題,然而一味從基期、預測數去解釋無通膨之虞,大可不必。平心而論,今年以來細部的物價資料,不也顯示了許多警訊嗎?國際原物料飆漲,不也呈現出危機四伏嗎?與其用數字安撫人心,不如讓統計成爲鏡子,照出問題,政府運用數字的觀念是該改一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