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 CoolBiz/開啓小衆美好年代 時來運轉黑膠瘋

文、圖/GQ

問問你自己上次買CD是什麼時候了,線上下載、串流電臺已成了主流聆樂選擇,不用說祖父級的黑膠早該供在博物館了吧?其實不然,有一小撮基本教義音響迷總認爲黑膠的聲音數位音溫暖,所以讓黑膠並未「絕子絕孫」,但光靠High End發燒友黑膠還是活得很辛苦,而且片子大多侷限於古典樂。

沒想到CD都快滅絕的今天,黑膠卻悄悄地愈混愈精采。早在7年前,誠品書店音樂館長武璋就嗅到這股趨勢。「那時候常常有一些國外留學回來的樂友,反映怎麼沒有黑膠。」於是觸動他在2007年策劃了第一屆「黑膠唱片文藝復興運動」,吸引了兩千多名樂友,成功在年輕的音樂族羣間重新掀起聆聽黑膠的熱潮

只是要開辦這數量小衆、運送又麻煩到唱片公司都不想碰的市場,吳武璋與當時的夥伴,承擔了好大的壓力。「同事當時去各家談,到處碰壁,回來都問我:『武璋不要辦了吧?』」可是,他們就是靠着一股對音樂的熱情,咬牙撐了下來。「辦黑膠真的激發出對音樂的熱情,」他語氣平緩地說。

這股「黑膠瘋」在臺灣燒得旺,玩家不只能在二手市場中買到西洋老唱片,甚至連臺灣歌手也有重新以黑膠形式發行推出,首發的陳綺貞,3張復刻限量黑膠唱片,推出不到1個月全部完銷!接下來孫燕姿也將發行黑膠形式發行專輯。甚至有專門的廣播人提出要推廣黑膠唱片的美聲,打算開闢廣播。

開創者責任

黑膠唱片,某種程度也是音樂市場的小劑量回春劑,吳武璋觀察到,愈聽黑膠所呈現出的音質,就愈會買,特別是年輕人,「會一整個把他聽過的音樂改成黑膠。」

IFPI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全球數據,證實這樣的說法。在過去5年當中,黑膠唱片全球銷售金額從6,600萬美元,一路成長到1.71億美元,雖然市場規模僅是數位音樂的3%,但每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1%,遠遠超過數位音樂的5%。

只是,當小衆市場的開創者很不容易。吳武璋解釋,面對黑膠唱片這樣一個小衆且隱性的市場,如何開發潛在的發燒友,就是「黑膠唱片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使命。「因此我們辦了很多黑膠講座,請了音樂人分享自己的黑膠故事,還有黑膠聯展等。」

搭配黑膠唱片的推廣活動,每年誠品也會揪集黑膠唱片的小廠商,一起舉辦「黑膠地下市集」。今年的展出高達3萬5千片,橫跨古典、西洋搖滾、爵士華語,從30年代到現代流行音樂,從鄧麗君到陳綺貞,提供黑膠樂友享受挖寶樂趣。

人間互動

透過短短只有10天的黑膠市集,瘋狂黑膠友就貢獻了誠品整年黑膠唱片銷售額的3分之1以上,創造3百萬元的佳績誠屬名符其實的「揪小力量大」。吳武璋分析,音樂市集可以創造一種「人跟人互動」的氛圍,非常適合小衆產品

黑膠產品也符合小衆產品要擁有自己獨特靈魂的條件。吳武璋分析:「黑膠唱片就是麻煩,每面只能聽30分鐘,短則只有7、8分鐘,要不斷換面換片。麻煩是缺點,也是優點,可以讓人更專注去聆聽音樂。」

CD、MP3等數位產品,聲音乾淨,但是高音部分比較單薄、不穩。CD等數位音頻最高只到兩萬赫茲,黑膠音頻最高可到兩萬八千赫茲,因此,黑膠魅力總是能讓玩家愛不釋手。此外,在臺灣黑膠唱片的壓片工廠和技術早就流失,也因而更創造黑膠的稀有性

如今,黑膠已在小衆市場站穩腳步,成功地跨出發燒友領域,吸引更多年輕族羣投入,唱片公司發現經典專輯壓成黑膠限量推出,比CD還搶手,連帶黑膠的周邊器材也受惠,原本習慣了i Device的人發現,原來聲音表現可以如此不同,也願意投資買黑膠專用音響,對於唱片公司、音響器材商和唱片行都可雨露均霑,小衆力量大在此再度得到明證。

>>完整文章

延伸閱讀

>>親愛的,有人把水晶鑽石

>>Sense 30單車騎復古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