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不信任的瘟疫正在蔓延中

五都選舉後,「一顆子彈,各自表述」的不信任感,彷彿瘟疫般蔓延。在臺灣民主法治,已經不是理性議題,而是一種泛信仰現象。就如同宗教信仰,精神分析觀點認爲那是一種對未來的幻覺,當信仰在自然下跪、虔誠膜拜的那一刻起,已經成爲一種無意識層次的合理儀式人們的實際有效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正是信仰自身,也就更鞏固自身的意識形態。

過度的信仰成爲一種社會症狀隱喻無法面對真實的擔憂。所以面對衝突議題,繼續篤信崇高信仰,各自回到自己固守的認知光譜,不去理會知識層次的論辯。

然而,所謂的知識或真理宣稱,有時是盲目的。布迪厄曾在《學術人》一書中提到:「我們免不了會這樣思考,即認爲那些教授羣體是一種神秘的羣體自我平衡機制的組合,它超越任何人爲干預,總是傾向於重新恢復受到威脅的平衡。」然而,我們又怎樣才能找到這種智慧的來源呢?有時知識分子公衆人物因爲羣衆的信任而上癮,上了操縱民意流向癮頭。有時不是受到威脅的干預,而是利益動機的滿足。

於是,名嘴信口開河上位者的不知民間疾苦(如近來的大學生打工笨死了風波),自以爲是,可能更是犬儒主義使然。犬儒認爲最高形式的欺騙,就是以「真理之名」,將缺失假借於是爲了行使正直和誠實。然而,這僅是爲狹隘偏見所桎梏

這令人聯想到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歹徒,在光天化日車水馬龍市集,公然搶奪一位婦女銀兩。最後,被羣衆合力逮個正着,送往官府縣太爺生氣審問:「你實在是目無王法了,居然在大白天、衆目睽睽之下搶錢。你難道以爲你跑得掉嗎?」只知這位歹徒竟然答道:「小的絕對不敢。只不過看到這位婦人的銀兩後,我就整個被吸引過去了,我根本就看不到四周還有人。」在有限的訊息處理歷程下,人們的知覺歷程,其實是有偏好性、分流性和選擇性

認知偏誤與知覺選擇,是「平庸的失誤」,稱不上「邪惡之誤」。平庸是一種凡常性,我們都可能如此犯錯。然而,若進而在訊息覺知和注意轉向慣性化後,只以「善」、「惡」分類事物,激發社會對立,或許將生產更多的「平庸的邪惡」現象,這絕非社會人民之福。

可嘆的是,臺灣或許在現代化過程中,缺乏某種「共同意識」的社會事實。因爲集體意識缺乏,在分化爲文化、社會和人格的過程中,往往無法產生交集的有機連帶體,也就各自固執己見。

漢娜鄂蘭曾問:當我們思維的時候,我們在哪裡?也許,我們需要跳脫對手邏輯思維,從更高的旁觀者角度,檢視我們的思維習慣,而非一味陷入對手邏輯。若慣性以「非善即惡、非黑即白」的認知歷程與知覺模式,看待臺灣社會的演變,我們隨時可能陷入「平庸的邪惡」漩渦,進而信奉盲目信仰,則距離同理共識,益形遙遠。

(作者爲東華大學諮商臨牀心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