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合作對日抗戰紀實——盧溝橋事變震驚中外(二)
日軍侵佔東北、熱河、察哈爾和冀東以後,對北平形成了三面包圍之勢,盧溝橋成爲北平對外的重要通道。爲了佔領這一戰略要地,促使華北自治,從1937年5月分起,日軍頻繁地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不斷製造事端,使華北局勢日趨嚴峻,戰爭的陰雲籠罩在古老的北平城上空。
駐守平津地區的是宋哲元的第29軍,轄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特務旅和1個保安隊,總兵力約十萬人,分駐於冀、察兩省和平、津兩市。具體部署是,馮治安的第37師駐守北平西苑和保定,張自忠的第38師駐守天津,趙登禹的第132師駐河北,劉汝明的第143師駐察哈爾,鄭大章的騎兵第9師和軍部駐南苑。
用血肉築起新長城
其中駐守宛平及盧溝橋地區的是第37師第11旅第219團的第3加強營,轄4個步兵連,2個迫擊炮連和1個重機槍連,共1400餘人。第29軍原系馮玉祥的西北軍舊部,雖然裝備極差,但治軍嚴格。士兵除步槍外,還每人配發了一把大刀,聘請武術名家李堯臣爲教練,全軍習武。
在長城抗戰中,大刀隊曾屢顯神威,三次夜襲,出奇制勝,創造了用大刀、手榴彈打敗日軍的奇蹟,堅守防線一月餘,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新的長城,頂住了日軍2個旅團的輪番進攻,取得了喜峰口大捷。29軍大刀隊一戰成名,令日軍聞風喪膽,從此揚威海內外。
著名的《大刀進行曲》,就是根據第29軍大刀隊的事蹟創作的,原歌詞是:「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29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沒想到,又是這支英雄的部隊在盧溝橋頭率先打響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第一槍,抗戰的一天終於來到了。
1937年7月7日晚7時30分,駐豐臺日軍河邊正3旅團第一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未經中方允許,荷槍實彈地來到盧溝橋北郊回龍廟附近,進行軍事演習。22點30分,中隊長清水節郎大尉傳令休息。忽然演習場附近傳來幾聲槍響,日軍立即吹號集合,發現一名士兵失蹤。清水中隊長立即報告在豐臺的第三大隊長一木清直少佐。
一木大隊長聞聽後,一邊報告在北平的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一邊帶兵開赴盧溝橋。其實,失蹤士兵志村菊太郎只是外出大便,返回時在黑暗中走錯了方向,因此延誤了時間,早已於20分鐘之後歸隊,但清水中隊長卻隱瞞未報。
深夜12時許,日本北平特務機關長鬆井久太郎給冀察政務委員會打電話,詭稱:「今日日軍一中隊在盧溝橋附近演習,但在整隊時,忽有駐盧溝橋第29軍部隊向其射擊,因而走失士兵一名,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
北平市長兼第29軍副軍長秦德純當即回答:「盧溝橋是中國領土,日本軍隊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該地演習,已違背國際公法,妨害我國主權,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負責,日方更不得進城檢查,致起誤會。惟姑念兩國友誼,可等天亮後,令該地軍警代爲尋覓,如查有日本士兵,即行送還。」
8日凌晨2時許,鬆井再次打電話威脅冀察政務委員會,堅持要進城搜索,否則「將以武力保衛前進」。爲避免事態擴大,秦德純市長一面委派河北省第三區行政專員兼宛平縣長王冷齋與冀察外交委員會主席魏宗瀚等人通過外交管道與日方交涉,一面通知第37師師長馮治安加強防禦。
河北省政府主席兼第37師師長馮治安立即通知駐守宛平的第219團團長吉星文:「爲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寸土都不許退,可採取武力自衛及斷然處置。國家存亡,在此一舉;設若衝突,盧溝橋即是你們的墳墓!」吉星文團長是著名抗日將領吉鴻昌的侄子,曾在長城抗戰中率領大刀隊偷襲敵營,一舉將據點敵人全部殲滅,25歲就晉升爲219團團長。接到師長電話後,他當即表示:「當本着師長的訓示,以不惹事、不怕事的原則維持目前局勢。但若日軍硬攻時,必抱定與城、橋共存亡的決心,以維護本軍名譽和報答全國同胞。」
8日凌晨,一木清直少佐率領大隊主力五百餘人與清水中隊會合,在得知失蹤士兵已歸隊的情況下,仍以「不明槍聲」爲由,提出中國軍隊撤出宛平東門,讓日軍進城談判的無理要求。
守土有責死亦不退
守城部隊請示第11旅旅長何基灃,何基灃旅長命令第219團:一、不同意日軍進城;二、日軍武力侵犯則堅決回擊;三、我軍守土有責,決不退讓;如放棄陣地,軍法從事。聽到這樣堅決的命令,守城官兵非常振奮,嚴詞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
5時30分,一木大隊長下令向宛平城發動進攻,中國駐軍奮起還擊,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了。日軍一陣炮擊之後,步兵蜂擁而上。吉星文下令:「堅守陣地,堅決回擊。」守軍依託城牆,奮勇抵抗。當日軍接近城垣之時,守軍槍聲齊射,手榴彈居高臨下在敵陣中開花爆炸。日軍接連發動兩次進攻,均被守軍擊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