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

最近大陸不斷傳出「國進民退」論調,指今年前8月至少20幾家上市公司被國企收購,民企利潤大縮水,連安邦集團被保監會接管都被認與此有關。究竟這是否代表大陸經改風向轉變?還是爲因應環境變遷?陸企看來相當憂心。

「國進民進」說法絕非空穴來風。今年9月16日北京召開《中國50人經濟論壇高端座談時,大陸經濟學家炮火猛烈抨擊這現象。曾被稱爲「國師」的吳敬璉說,民營經濟創造中國60%GDP、70%出口、80%就業崗位,誰都不應忽視這麼重要的力量

吳敬璉在大陸輩分屬一屬二,被尊稱「吳市場」,一手打造市場經改論述,最瞭解民企心聲。當時,民間流傳兩篇重文,一爲吳小平發表的「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階段性任務,應逐步離場」;巧的是,就在吳文發表前一天,大陸最大民企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宣佈將在明年退休,令外界質疑此文是否爲官方試探社會反應

另一篇是「格隆匯」創辦人格隆9月中在長江商學院發表的「在自己祖先土地流浪」演講,他以數據論證過去5年,國企、民企資產負債走勢一上一下,落差明顯增大;今年以來規模以上國企、民企營收增速對比強烈,且除國字號營收增長外,其他企業營收全是負增長;利潤差距更驚人,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實際同比增速28.46%,但私企則是負27.87%。

吳敬璉說重話,或與格隆指民企「陷入40年來最大困境觀點有關。格隆面對數十家上市企業老闆學員演講,7個月前問他們對市場感受,得到的答案是「焦慮」;如今回答是「恐慌」,顯見民企現狀確實不樂觀。

不過,看來這並不代表中央經改方向已轉變。9月前往東北考察時習近平說「大陸實行公有制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點毫不動搖。」同時期赴浙江李克強,前往舟山綠色石化項目建設時更具針對性地說,這是大陸至今爲止民企投資規模最大項目。「近期會再公佈更多政策,給民營企業更加良好穩定的市場預期。」

習李強調重視民企,顯示已注意到民企現狀。民企的經濟貢獻度養活就業人口早已超過國企,貶抑民企對總體經濟必然不利;但國企是支柱產業,不管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十年產業規畫都靠國字號臉色辦事;民企受壓抑,無非爲成就國企,但民企更是國企的股肱側翼。大陸如今提倡公私合營體制,要求民企參股國企,或國企收購民企,無非都是現實環境的要求。

只不過如何拿捏得宜,很重要。處理好,民企掩護國企,攻城掠地;處理不好,形勢急轉直下,民企很可能就成爲犧牲品。民企恐慌並非沒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