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偏愛儲蓄險 IFRS17面臨挑戰

新光人壽總精算師林漢維。(新光人壽提供)

根據保發中心公佈2021年保險密度顯示,國人平均壽險保費支出爲12.7萬元,人壽、年金保險投保率爲264%,顯示一個人有2張以上保單,臺灣看似喜歡買保險,但有趣的是,壽險公會公佈,同年平均每人壽險死亡給付的保險金卻僅57.3萬元,國人不免好奇,年繳近13萬元的保費,死亡給付卻不到60萬元,原因出在國人偏愛「儲蓄險」,保險配置出了問題。

大家對儲蓄險並不陌生,在風險屬性保守、在意資金累積效果的族羣中,儲蓄險特別受歡迎;但這類型的保險商品保障成份低,進而導致國人的平均死亡給付偏低,出現保險保障不足的情況;對保險公司來說,將於2026年同步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IFRS17),儲蓄險比例偏高、接軌也面臨高度挑戰。

儲蓄險對保險公司來說是業績蜜糖,過度攝食會造成營養不良;這要從保險商品的「死差、利差、費差」三利源說起;保險本業控制得當,可以賺取到死差益;收取保費投資得當,可以賺取到利差益;管銷費用控管得當,可以賺取到費差益。

體質健康的保險公司,應有均衡的利潤來源,但在市場一片競逐儲蓄險商品條件的同時,死差、費差幾乎無法對保險業產生利潤貢獻,爲了得到較高的利差,保險公司資金便須配置波動性較大的資產上,間接增加營運風險。

臺灣保險業接軌IFRS17後,資產與負債以同樣的標準即「公允價值」來評價,公司財報將資訊揭露更透明,有利於投資人作爲投資參考;這也意味,各家公司過去經營的結果將受到檢視。

爲提升保險經營的穩健性,金管會在2020年7月推出一系列變革,包括增加死亡保障最低比率門檻、宣告利率平穩機制、計算合約服務邊際(CSM)等;搭配門檻比率後的「儲蓄險」,拉高了壽險保障比例,儲蓄成分降低,保戶可以獲得較高的保險保障。

臺語俗諺「呷乎飽,不如呷乎巧」,對保險公司來說亦是如此,要從追逐業績目標,轉變爲追求健康體質,結構調整包括提高保障型商品、定期險及長年期繳商品的比例等;保險是長期的承諾,爲確保對保戶的承諾不跳票,勢必要練好身體,讓保戶更有保障,業者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