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裕明》解放軍潛艦官兵的心理問題是否影響其戰力?

大陸學者調查,大陸派往南海潛艦官兵超過2成出現心理健康症狀。圖爲大陸潛艦在海軍建軍60週年閱兵亮相。(圖/路透社)

日前中國海軍軍醫大學公佈調查指出,解放軍南海潛艦士兵有將近1/5的人有心理狀況或精神問題,其中以抑鬱、焦慮症與妄想症佔多數。該項研究的結果並與解放軍陸軍的心理健康進行比較,發現潛艦部隊的「顯著性更高」。研究人員並總結,南海潛艦部隊的士兵與軍官面臨心理健康的風險,並且遭受嚴重的心理問題。

除心理狀況外,一份2018年〈中國海軍人員健康狀況的分析與決定因素〉(Analysis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navy personnel health status)的文獻也指出,解放軍海軍人員的飲食計劃不合理,並在執行海上任務時,比其他時間消耗更多的紅肉和加工肉,也缺乏水果和蔬菜,也沒有參加一般性運動。

問題在於,爲何會造成這樣的情況?而在面對可能的中美海上競逐當中,以及是否會影響解放軍海軍的戰力

潛艦是一個孤立的工作環境

已有許多文獻指出在孤立環境工作的人們,需要承受比一般工作場所遭遇更大的社會與心理壓力。在孤立場所工作的人們,可能有着情緒低落與焦慮情況、紊亂的睡眠方式、工作量增加以及對於隱私與輪班(值勤)時間可能不甚滿意。

而在潛艦的工作環境當中更甚於此。潛艦的工作環境有以下獨特的現象,包括:幾乎沒有個人的空間無法逃避職場衝突、長時間缺乏日照、睡眠的紊亂或睡眠不足、對於海洋水壓危險的關切、暴露於過多噪音的船艙、擔憂敵方目標的危險以及潛艦本身高度風險的工作環境。更爲重要的是,潛艦更需要進行長時間的隔離,甚至可能在水下進行30天到60天的巡航。

有關於部隊的心理問題已在各國的軍事訓練當中逐漸凸顯其重要性,現已成爲評估部隊戰力重要的部分。美國海軍業已認識到海軍艦艇對於官士兵的挑戰,因此於1990年代開始即在航母上配置心理學家或牧師,試圖解決艦艇上官士兵的心理與適應問題。此外,美國海軍也訂定名爲SUBSCREEN的海軍潛艦人員選拔量表,作爲評估潛艦人員甄選、訓練與評估的指標。

解放軍潛艦人員的問題

隨着解放軍萬噸級驅逐艦、綜合補給艦、各式的潛艦與核動力潛艦以及航空母艦加入解放軍,中國與美國在海軍的數量與能力的差距正在縮減。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與澳洲、日本、印度、南亞和東協國家的其他亞洲海軍相比,解放軍海軍已經成爲一支強大的力量。

在軍事理論上,海軍身兼試驗、海域巡邏、演習、護航、出訪或跟蹤等各種類型的重大任務,並且解放軍海軍的現代化,其任務較過去的褐水海軍或綠水海軍的任務要多,並且近來更挑戰美國海軍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 FONOP),或在臺灣海峽近距離跟蹤美國的海軍艦艇,這些高強度的任務容易使得部分艦艇人員出現難以適應、緊張、暴躁情緒或焦慮等各類心理問題。

除演習過多與需應對美國海軍的挑戰外,解放軍潛艦船員的心理還有下述原因。

1.新科技之運用與高標準的要求,並且高科技的潛艦需要擁有資格論證制度,要求通過理論與實作測驗取得認證才能擔任潛艦的軍事任務,這套要求並結合晉升制度,使得船員需要承受高度心理壓力。

2.潛艦受到解放軍高層的關切並需要應對海洋的各種挑戰,使得潛艦的指揮官需「從嚴治軍」,亦導致嚴格的部隊管理。

3.潛艦空間狹小使得官士兵的文化與娛樂空間減少,加上潛艦爲封閉式結構,年輕的船員無法與家中聯繫,讓船員無法得到放鬆的空間。

4.解放軍海外軍事基地較美國或俄羅斯少,也不利於解放軍潛艦船員上岸休息。

5.核動力的潛艦除需要更高的軍事教育與訓練外,也需要憂慮是否可能發生事故或暴露於輻射之下。

美軍在南海對於解放軍的疲痹戰略

2020年12月17日,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聯合發表名爲《海上優勢:以整合式全領域海權致勝》(Advantage at Sea: Prevailing with Integrated All-Domain Naval Power)的文件。在該份文件指出,美軍將「在日常行動中採取更果決態勢」,並且在太平洋地區「更有能見度」。

就在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後,美軍在南海地區附近部署尼米茲號(USS Nimitz)、羅斯福號(USS Roosevelt)與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三艘航空母艦,並且2月4日伯克級神盾驅逐艦馬侃號(USS John S. McCain)行經臺灣海峽。另外,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羣 (HMS Queen Elizabeth)將與日本自衛隊進行春季演練,德國也擬派遣護衛艦前來印太地區,美國海軍也擬重建第一艦隊。這些航母戰鬥羣或護衛艦齊聚印太地區,則更爲凸顯美軍結合盟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以及對於解放軍海軍的「疲痹戰略」。

疲痹戰略主要將軍隊的主要精力從對手的部隊或關鍵地點轉移到戰略層面的後勤。這種疲痹戰略包括讓對手對於己方的機動作出反應,分散對手的防禦能力,並將其防線不得不延伸至防禦較爲弱勢的地區,與此同時,在對手可能的弱點處展現優勢軍力使對手失去平衡,同時保有強大的預備部隊。疲痹戰略不僅可使對手消耗發動戰爭的物質手段,而且在心理上也可使敵人衰弱。

美軍逐漸強化從南海到整個印太地區的「常態性」軍事存在,勢將影響中國從南海到麻六甲海峽的不安全感,解放軍也不得不建造更多艦艇與招募更多船員,以及在南海進行更多的演練與追蹤美軍的軍艦,來因應美國從海上的戰略挑戰。就如前所述,解放軍海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缺少海外軍事基地,無法提供潛艦或海上船艦足夠休息空間或蔬菜或飲用水,業已影響解放軍的海上戰力。

臺灣除目前的茄比級潛艇劍龍級潛艇的四艘潛艦外,2024年第一艘國產潛艦將下水,預計將建造8艘潛艦取代茄比級潛艇,屆時臺灣的10艘潛艦將對於解放軍構成相當的心理壓力。雖然解放軍積極建造潛艦與強化反潛戰的能力,但臺灣的潛艦若再結合美軍的核動力潛艦與反潛戰的優勢能力,以及從美國所購置4架MQ-9無人機將對於解放軍形成足夠的戰略壓力。

儘管如此,臺灣仍須持續關注解放軍是否提高部隊心理層面的抗壓韌性,以及如何培育擁有足夠能力的潛艦指揮官。與此同時,南海地區主要的風險在於軍事摩擦,一旦潛艦的指揮官面臨危機上升之際,是否能夠維持足夠的戰略判斷與心理壓力,更是中國與美國以及南海周邊國家需承受之風險。

(作者爲實踐大學高雄校區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