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裕明》緬甸軍事政變下的美中「稀土之爭」

美國所更在乎的是緬甸政變是否會影響美國從半導體大容量電池醫療用品稀土金屬供應鏈,這纔有美國拜登政府啓動對於關鍵供應鏈的審查政策。(美聯社)

緬甸軍方於2021年2月1日推翻民選政府,逮捕緬甸實質領袖翁山蘇姬,並宣佈進入一年的緊急狀態。美國新任總統拜登旋即宣佈表示對於緬甸軍方實施制裁,並且宣告將與夥伴國家合作共同制裁緬甸軍方,美國、日本澳洲以及印度等四國外長亦呼籲緬甸回到民主體制。或者,有學者認爲,緬甸的軍事政變問題乃是挫敗美國在該國所推動的民主體制。問題在於,緬甸的政變真的影響拜登政府將在全球所推動的民主價值體系嗎?

實際上,美國所更在乎的是緬甸的政變是否會影響美國從半導體、大容量電池、醫療用品與稀土金屬的供應鏈,並且質疑中國在緬甸政變所扮演的「藏鏡人」角色以及控制稀土的問題,這纔有美國拜登政府啓動對於關鍵供應鏈的審查政策。

稀土在關鍵供應鏈當中所扮演的角色

稀土(rare earth)是17種特殊金屬元素的統稱,並且含有獨特化學與物理特徵與鑭元素(lanthanum),需要精確技術予以分離。稀土已成爲現代消費性產品與軍事武器的關鍵組成部分,例如,雷射導引系統、個人電子產品(如iPhone)、衛星與軍事武器系統,如美國的維吉尼亞級核動力攻擊潛艦神盾級伯克驅逐艦、F-35戰機與精確導引武器等。

稀土資源分散於全球各地,蘊藏量主要在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澳洲與緬甸等國。2008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已提及,稀土在原材料的「關鍵性」角色,強調稀土具有相當高的技術與經濟重要性,同時也有極高的供應風險。2016年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也承認,稀土元素及相關材料(包括鉑族金屬、銻、釩、鎢和鍺)一直屬於戰略關鍵材料。對於中國而言,從2017年開始降低自身對於稀土之開採,增加從緬甸進口稀土,並且在2020年中國所精煉的稀土即有一半來自緬甸。除稀土外,緬甸也是錫與銅等金屬與礦產出口國。

2017年12月20日美國前總統發佈的第13817號行政命令,旨在確保關鍵礦產之供應安全。2019年美國商務部發布《確保關鍵礦產安全可靠供應的聯邦戰略》(A Federal Strategy to Ensure Secure and Reliable Supplies of Critical Minerals)計劃,目標旨在強化美國製造業、國防工業礦業的供應鏈彈性,減少對於中國等國家關鍵礦業資源的依賴。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也正訂定一項原物料戰略,旨在藉由行業的合作併爲新的生產商提供可持續的融資,來擺脫對於中國的依賴。擁有全球稀土產量6分之1的澳洲,也與美國合作尋找新的礦藏並支持新的市場進入者。俄羅斯也宣佈一項15億美元的稀土計劃,以減稅和廉價貸款的方式吸引投資者。

2020年12月中國實施新的《出口管制法》,並在2021年1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稀土管理條例》,強調對於戰略物資控制權。在這情況下,中國在整個稀土供應鏈中已佔據優勢主導地位,從採礦一直延伸到磁鐵製造和電動汽車組裝。因此,緬甸的政變實際中美雙方更爲關切稀土等關鍵礦產。

稀土成爲中國重視緬甸的源由

緬甸的克欽邦(Kachin)生產絕大多數的稀土資源,並與中國的雲南省接壤,並且與中國的稀土貿易多在雲南省。緬甸的稀土礦場受到緬甸軍方影響,特別是2017年對於克欽邦北部所據稱的「恐怖組織」的軍事行動。儘管受到緬甸軍方的影響,稀土的開採主要由當地的小型民兵或武裝團體所進行。

近年來,緬甸與中國的關係日漸緊密,併成爲中國一帶一路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外交部最近在2021年1月纔剛與緬甸軍方領導人舉行會晤。再加上,從2015年開始中國減少開採重稀土,主因在於開採過程污染環境或對於違法開採查緝,使得中國不得不增加從緬甸進口稀土。

2019年緬甸的重稀土礦產曾經中斷,導致稀土價格飆漲並造成中國原物料供應的緊張。倘若緬甸此次的政變造成重稀土生產受到破壞或干預,無論是因爲政變或改變對於礦產的控制權,可能在短時間加劇稀土供應的緊張關係。於是說,當農曆過年完的三月,中國工業準備開工時,是否能夠保證稀土的供應無虞,成爲觀察中國工業發展的指標

儘管美國、歐盟與東協國家相繼譴責政變,但倘若中國不以實際行動方式譴責或制裁緬甸的軍方領導人,緬甸的稀土出口至中國應該將維持目前的狀態。到目前爲止,國際社會對於緬甸的壓力僅止於經濟方面的制裁,一方面認爲難以得到中國與俄羅斯在聯合國的配合,另一方面也憂慮緬甸的稀土可能影響國際貿易。即使其他國家對於緬甸的稀土實施「衝突礦產」(conflict mineral)類型的限制,在短時間內難以找到可替代緬甸的稀土供應。

稀土將成爲中美關係的指標?

儘管緬甸在全球稀土產量不算高,但是緬甸卻擁有全球稀土產量更少的「重稀土」。緬甸的重稀土開採後再出口至中國進行冶煉,再輸出至其他需求的國家。再加上中國於上個月公佈《稀土管理條例》,將對於稀土的開採與冶煉實施總量指標管理,實施稀土資源地與稀土產品的戰略儲備,換句話說,中國實可將稀土作爲美國與中國全面關係的「武器」。

根據中國海關署的統計,2020年中國出口稀土爲35,448噸,較2019年減少23%。也就是說,中國的確可以與緬甸軍方合作,共同控制全球稀土資源,這也是拜登政府不願對於緬甸軍方政府施加更大壓力的源由。

然而,就在緬甸爆發軍事政變後,中國工信部與自然資源部於2月19日表示將增加兩成稀土開採、冶煉分離的總量。看起來,中國似表達對於美國的善意,一方面以法律的形式表示可以管制稀土的出口,另一方面可以採取政策或命令的方式來增加稀土的開採,藉此緩和拜登上臺後不確定的美中關係,或者這是另外一種「養、套、殺」的策略,讓華府不要感覺到稀土的供應問題,而試圖建立全方位的稀土供應鏈。

美國總統拜登在2月10日宣佈針對中國成立一支國防部特別工作小組,並檢討美軍面對北京挑戰的戰略方針。就在緬甸軍事政變後以及所引發的稀土危機,該小組應會檢討稀土的供應在美中關係當中所扮演的角色。美軍應也認知到,依賴稀土的武器系統將會使得美國面對中國處於戰略劣勢,而倘若兩國因爲臺海南海爭端而爆發長期性戰略衝突,美軍可能無法獲得長期穩定的稀土供應,這就會缺少武器的零件或系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的時候,德國由於無法獲得足夠的石油,很大程度上讓德國陷入癱瘓,未來的稀土可能在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上扮演類似的關鍵性角色。僅在空對空的領域,根據目前中國所擁有的飛機與無人機的數量,可能增加美軍對於空對空飛彈的消耗庫存之需求,也可能成爲美軍評估是否介入臺海或南海區域衝突的指標。

於是可以這麼來說,表面上緬甸的軍事政變是一場民主體制的討論,也是拜登政府是否堅守民主價值的起手勢。但是,深層的卻是一種地緣政治結合關鍵性礦產的競逐。

稀土供應鏈是一個破壞環境的產業,並受到技術的複雜性,西方國家技術短缺以及壟斷性市場所影響,美國想要建立「非中國」的稀土供應鏈尚須一段時日,亦需要美國、歐洲與日本等工業國家的政府支持與技術合作。臺灣稀土進口量不大,多從中國與日本進口,但考量進口的稀土多用於高科技產品,政府或可鼓勵研發替代性原料與開發稀土回收技術,或思考兩岸針對稀土進行科技合作的可能性。

(作者爲實踐大學高雄校區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