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七旬老人18年“趕場”“定格”草原記憶

(原標題哈薩克七旬老人18年“趕場”“定格草原記憶

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21日電(白佳麗)白氈帽、花腰帶黑色對襟大衣裡露出繡領襯衣哈薩克族老人努爾克孜爾·亞森一身出門會客的裝扮,顯得格外莊重,但令人略感意外的是,他脖子上掛着單反相機肩上還架着一臺攝像機

其實,這身傳統與現代的“混搭”,是他多年“趕場”的標配。“身上的衣服,是哈薩克族傳統服飾的一部分;相機和攝像機,是我記錄文化的 眼睛 。”努爾克孜爾說。

努爾克孜爾出生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喀拉託海鄉。在這片哈薩克語中意爲“黑色森林”的祖國西北邊陲草場上,努爾克孜爾的童年與牛羊爲伴、看星月花草

高中畢業後,我結束了放牧的生活,成爲一名老師。”努爾克孜爾停下逐水草豐茂而居的腳步後,漸漸開始反觀自己民族的文化,並萌生了記錄民俗變遷的想法。

1998年努爾克孜爾從學校退休,開始系統地收集和整理哈薩克族傳統民俗文化,“從那時起,我過上了 趕場 生活”。

徒步、騎馬是努爾克孜爾最初“趕場”的交通方式,聽說哪個鄉有民俗活動,他就往哪裡跑。姑娘追(少數民族一項體育活動)、賽馬、叼羊、阿肯彈唱,甚至別人家的婚宴,他都積極參加。

“但是我人到了,怎麼記錄下來又成了問題。”僱人錄像、拍照,並提供馬匹住宿,每次需要花費300元,這對於當時每月領550元退休金的他來說太過“高昂”。

“我當時就下狠心要買一個照相機,雖然我知道它很貴,家裡人都會反對。”固執的老人最終還是買下了一臺二手照相機。

“不會拍,就自學,就請教自己以前的學生,學拍照的時候還要省着膠捲。後來拍照的技術慢慢變好,我又攢錢買了臺攝像機。”

有了記錄工具的老人,比以前跑得更勤快,跑得更遠了。

夏天,努爾克孜爾拍下民間藝人的表演,拍下有名手工藝人的作品,拍下祖輩傳下來的服飾、器物;冬天,他去條件艱苦的包紮墩冬牧場,用鏡頭記錄牧民從包紮墩冬牧場轉場到春草場的畫面;民俗活動結束了,他就騎着馬去探訪遠山岩壁上的烏孫巖畫;回家備乾糧間隙,他就將這些資料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建檔

隨着蒐集、拍攝的不斷深入,老人也開始認識到特克斯的獨特文化。這裡不僅是古代多出“天馬”的烏孫國所在地,擁有優美的喀拉峻草原和33個民族,特克斯縣城還是一座保存完好、卦爻完整的根據《周易八卦設計而成的八卦之城

努爾克孜爾開始拓展自己記錄的領域。除了他一直堅持記錄的哈薩克族傳統文化,當地的維吾爾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甚至是漢族的民俗,他都開始一一記錄。老人也開始關注烏孫文化、周易文化。

“從我開始系統的收集、拍攝這些資料起,現在已經是第18個年頭了。我用壞過5臺照相機,不記得磨壞過多少雙鞋。趁着我的身體還硬朗,我要多拍一些最原生態的東西,我怕有一天它們真的會消失。”

隨着國內自駕遊的人數不斷增多,遠道而來看草原花海、訪烏孫夏都、走八卦之城的遊客絡繹不絕。老人感嘆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遊客們給我們帶來經濟收入,也帶來了外面的世界,傳統的文化正在慢慢變化。”

“必須有人來記下這片草原的變遷,好讓我們的孩子永遠記得養大我們的草原,還有血液裡流淌的傳統。”努爾克孜爾說。

(原標題:哈薩克七旬老人18年“趕場”“定格”草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