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和藥物IPO踩剎車,自研能力成謎,徐翔背後的男人身影閃現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何明俊

歷經兩輪問詢之後,上海海和藥物研究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和藥物”)衝刺科創板之旅被按下暫停鍵。

7月20日,海和藥物在上交所官網的審覈狀態更改爲暫緩審議。招股書顯示,海和藥物擬公開發行不超過2.21億股,募資31.50億元,用於新藥研發項目、泰州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科創板上市委2021年第48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顯示,海和藥物被要求就核心技術、關聯交易、股權轉讓等問題進行詳細說明。目前,海和藥物暫未就此作出迴應。

7月30日,就審議會議結果公告中披露的多個問題,時代週報記者多次致電海和藥物董秘辦,截至發稿,電話始終未能接通。

資本加持,研發能力存疑

海和藥物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專注於抗腫瘤創新藥物的發現、開發及商業化的自主創新生物技術公司。

安信國際研報數據顯示,全球腫瘤藥物市場前景廣闊,2020年全球靶向治療及免疫療法的市場價值高達1258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增至4333億美元。而中國腫瘤藥物市場近年來增長迅速,2016年時市場價值爲192億美元,2020年增至304億美元,符合年增長率爲12.1%。

瞄準腫瘤藥物這一賽道,海和藥物已經做了諸多佈局。招股書顯示,海和藥物圍繞7個臨牀研究階段的化合物,同時開展超過15項臨牀試驗。截至招股書籤署日,海和藥物在抗腫瘤領域重點推進8款化合物,其中7個化合物處於臨牀研究階段,1個化合物處於臨牀前研究階段。

腫瘤藥物的市場價值吸引了衆多資本目光。天眼查顯示,海和藥物的投資人包括高瓴資本、招銀國際、中金資本、博遠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華平資本在領投海和藥物B輪融資時表示,海和藥物較爲領先的產品有望在兩年內獲批上市,商業潛力較大,而其他產品則需要相對更長時間。

海和藥物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也逐年增長。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海和藥物的研發費用分別爲1.06億元、3.03億元和4.82億元。不過,令人疑惑的是,專注於創新藥物研發的海和藥物,其研發設備投入卻遠遠低於同行。

招股書顯示,海和藥物研發設備原值爲655.33萬元,折舊後研發設備賬面價值爲261.68萬元,設備成新率爲39.93%。而微芯生物(688321.SH)和澤璟製藥(688266.SH),在各自招股書中披露的研發設備原值均在千萬元以上。

以微芯生物爲例,截至2018年12月31日,微芯生物的固定資產中,研發設備的賬面原值爲1458.49萬元,賬面淨值爲653.11萬元,設備成新率爲44.78%。

科創板上市委在第一輪問詢函中對此提出質疑,要求海和藥物結合核心技術說明主要研發設備對產品研發的具體作用,結合同行業情況說明研發設備賬面價值的合理性。

海和藥物在對第一輪問詢函的回覆中表示,現階段公司藥品生產主要通過委託CDMO機構進行,暫未大規模購置藥品生產設備。

此外,海和藥物在研發人員數量上也存在數據打架的情況。

招股書披露,2017-2020年,海和藥物員工人數分別爲120人、96人、129人、195人。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則顯示,2017-2020年,海和藥物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員工總數分別爲93人、90人、1226人和141人。

(圖片來源/網絡)

在產品方面,海和藥物的自研能力也受到質疑。

時代週報記者發現,海和藥物的9個主要產品管線中,有8個是通過引進或合作研發而來。而合作研發最多的項目方則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下稱“藥物所”),海和藥物創始人、董事長丁健曾擔任該所所長。

招股書顯示,海和藥物的三個核心產品分別是RMX3001口服紫杉醇、AL3810德立替尼,以及SCC244谷美替尼。其中,RMX3001口服紫杉醇是2017年8月從韓國大化引進,海和藥物協助在國內進行胃癌、乳腺癌的臨牀申請,僅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及泰國有獨佔權益。AL3810德立替尼也是授權許可引入,海和藥物在中國境內獨佔權益。SCC244谷美替尼則是海和藥物和藥物所合作研發,擁有全球開發權益。

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中規定,企業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牀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由於引進和合作研發技術過多,科創板上市委要求海和藥物說明,是否主要依靠授權引進或合作研發引入相關產品管線而對第三方技術存在重大依賴,同時結合已開展二期以上臨牀試驗的核心產品均源自授權引進或合作研發的情況,說明是否符合《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覈規則》規定的第五套上市標準。

“上市委要求自查是否符合上市標準,說明上市委對支撐海和藥物運轉的核心知識產品的確定性存在疑慮,需要進一步說明和解釋授權引進的細節和條款,以確保企業對該項知識產權的獨佔性與連續性。”7月31日,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說。

“如果這家企業不能解決核心知識產權的確定性問題,必然會影響企業的獨立與可持續經營,自然也就不符合上市標準。”柏文喜補充道。

(圖片來源/網絡)

院士站臺,“故事大王”身影閃現

海和藥物之所以能夠得到資本青睞,成爲明星企業,除了本身處於一條好賽道之外,也與創始人團隊的背景息息相關。

海和藥物董事長丁健爲中國工程院院士。招股書顯示,丁健曾於2004-2013年擔任藥物所所長,現爲藥物所藥理一室課題組長。海和藥物總經理董瑞平(RUIPING DONG)有多年在國際醫藥巨頭研發和管理的經驗。

2011年3月,藥物所和張江科投合資設立海和藥物。2013年12月,張江科投將其持有的海和藥物50%股權全部轉讓給澤皙投資,作價5900萬元。A股“故事大王”王偉林家族是澤皙投資的實際控制人。

2014年,澤皙投資“左手倒右手”,以6000萬元的價格將50%股權轉讓給同樣處於王偉林家族控制下的西藏南江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西藏南江”)。

上述股權轉讓完成後,海和藥物的主要股東變更爲藥物所和王偉林家族。

2016年7月,藥物所通過公開掛牌方式對外轉讓所持有的海和藥物19.51%股份,以保健品起家的綠谷集團以8018.95萬元的價格將其收入囊中。一個月後,綠谷集團將19.51%股權作爲違約補償轉讓給西藏南江。至此,西藏南江共持有海和藥物69.51%的股權。

隨後,西藏南江決定對丁健進行總計不少於55%但不超過60%的股權激勵(一次性先行轉讓40%股權和15%—20%期權激勵),將40%股權作價1元一次性轉讓給丁健,其中19.5122%股權來自於綠谷集團,20.4878%來自於西藏南江。此外,還有16.48%的股權以期權形式給予丁健。

一連串操作之後,丁健個人從零持股搖身一變成爲海和藥物大股東,但1元的股權轉讓價格引起了科創板上市委的質疑,要求海和藥物補充說明關於國有資產轉讓的相關情況。

招股書顯示,截至招股書籤署日,丁健直接持有海和藥物22.7640%股權,通過海和藥物的員工持股平臺——上海合贏間接控制海和藥物6.6456%股權,丁健直接及間接合計擁有海和藥物表決權的比例爲 29.4096%,爲海和藥物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值得一提的是,高價收購海和藥物股權的綠谷集團實際上與丁健關係頗爲密切。

2008年1月,中央電視臺播出揭秘“綠谷”騙局的報道,報道稱:“從1996年開始,綠谷集團先後推出了三代所謂的抗癌產品,分別是中華靈芝寶、雙靈固本散和綠谷靈芝寶。綠谷集團10餘年不斷變換名稱虛假宣傳,且在沒有審批的情況下擅自發布產品廣告,成爲近十年來全國最典型的系列虛假廣告宣傳案之一。”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2004年,綠谷集團股東陳金生教授在其撰寫的論文《雙靈固本散抗腫瘤研究及臨牀應用》中稱,雙靈固本散對肝癌細胞抑制率高達93.6%、肺癌抑制率高達100%。彼時,綠谷集團聲稱,這一實驗數據是和藥物所丁健教授合作實驗得出。

另據海和藥物在對第一輪問詢函的回覆中披露,丁健於2002年12月至2020年2月期間擔任綠谷集團旗下企業綠谷製藥董事。

而西藏南江實控人王偉林家族則是A股市場上有名的“故事大王”,炒作題材是其拿手好戲。

王偉林家族控制的上海南江是A股上市公司華麗家族(600503.SH)的大股東,曾借徐翔之手通過“剝離地產”、炒作熱門題材等模式,將股價推高並從中獲利,包括石墨烯、智能機器人、金融期貨、生物醫藥等均是被炒作過的概念。

有市場觀點曾指出,近年來找資本出錢、找科學家站臺,從海外大藥企購買在研產品搭臺後外包給合同研究組織(CRO)的“License in”模式十分常見。《21世紀經濟報道》亦報道稱,海和藥物是典型的資本攢局模式,以“License in”形式拼湊成一家創新藥企的形象,然後證券化,通過資本市場變現。

然而,“License in”模式單純以營銷驅動,並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能力。缺失了科創屬性的醫藥企業,自然也難以符合科創板上市標準。

歷經兩輪問詢而被暫緩審議的公司,在科創板IPO歷史上較爲罕見。

今年以來,福建匯川物聯網技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蘇州林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初次上會時也被暫緩審議,再次上會亦未能通過,目前均已被科創板上市委終止審覈。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兩家公司和海和藥物一樣,均聘請國泰君安擔任主承銷商和保薦機構的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