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封城是「加零」唯一解方(吳承瀚)

疫情期間北市車流量下跌,如今再度回升。(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新冠肺炎疫情從5月初延燒至今,已經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出現近萬例確診患者

防疫指揮中心的防疫策略很明確:不封城普篩、不建方艙醫院。這其實是走在一條類似於歐美早期對抗新冠肺炎的路線上。不封城,不停班,將政策面上對經濟和生活影響降到最低。不普篩,因爲認爲普篩是個消耗寶貴人力物力又相對不具參考價值的工具。不建方艙醫院,因爲相信輕症患者自我隔離的效率。

這是一條很浪漫的抗疫路線。就像在疫情之初就昭告世界臺灣人抗疫有多厲害一樣的浪漫。

這是臺灣政府做的決策,臺灣政府的決策權人民經由民主程序,一人一票賦予的,天經地義

但是臺灣人民應該享有相對應「知的權利」,也就是在臺灣政府的決策下,人民應當有權利知道這些決策可能帶來的後果是什麼,並做出相應的準備。

過去一年已經有多個國家證明了這條相對和緩的抗疫策略帶來的結果

首先,政府不應該再讓人民對「嘉玲」(加零)還抱有任何期望。疫情會一直延燒下去。短則半年,長更無法預測,每天都會有本土新發病例

其次,未來半年臺灣會處在反覆封城和解封之間。或者也可以看作是長達一年的「半封城」狀態。除了健康以外,受最大影響的是經濟和教育觀光餐飲首當其衝,其他產業鏈也幾乎無一倖免。教育最大的影響來自停課,對即將面臨升學的學生影響最大。

但這也不代表臺灣會就此一蹶不振。與疫情相關的「隔離產業鏈」,包括線上購物、線上買菜遠距會議、遠距教學等等應用,會成爲投資熱點。臺灣工業停擺,對臺灣的自然環境保護也是有利的。

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歷史已經反覆證明,世界大潮來襲,很難有人能置身事外。任何在此時此刻還在臺灣鼓吹宣傳「疫情都在控制之下」、「馬上回歸嘉玲」的人,是在誤導與剝奪臺灣人民對客觀事實知的權利。

對於所有走在這條抗疫路線上的國家與地區來說,疫苗是目前唯一解藥。但是臺灣短期內又無法解決疫苗短缺問題,同時疫苗永遠存在對新的變種病毒株無效的危機。這些國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每天都還有成千上萬的新確診者。

臺灣若想重回加零的生活,疫情最嚴重的雙北得先清零。雙北可以扮演其他地方政府執行防疫政策的先行先試角色。事實上,疫情以來,雙北就一直扮演着這樣的角色(第一個宣佈準三級、第一個三級、第一個禁止餐廳內食等等)。

那麼,雙北應該採取怎樣的防疫措施,以達到清零的目的?

根據歐美日防疫的經驗,沒有一個能夠在三級警戒中,完成清零的艱鉅任務。唯有宣佈進入封城的四級警戒,建立雙北共同防疫圈,纔有可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在實際的操作中,可以提前三天到一週預告即將封城,讓民衆提前做好準備,有需要的可以提前離開雙北,封城後嚴格執行不準進不準出的政策,同時停班停課,停止大衆交通運輸,機場關閉,除民生必需品外,所有商業活動停止四周。除非PCR量能可以跟上需求(24小時內知道結果),否則以快篩結果爲判斷,對所有陽性患者進行集中隔離。設立專門的隔離場所(即類方艙醫院),可以是隔離旅館,也可以改建體育場或學校,將所有無症狀感染者、輕症患者隔離三週(至快篩陰性)。將醫療機構留給所有重症患者使用。四周後進行普篩,判斷結果,再決定是否解封。

這個過程會很痛苦,但如果想要在最短時間內再看到加零,這是唯一一條出路。

疫苗施打計劃繼續進行,但是目前爲止沒有一個國家單靠疫苗做到清零。全世界接種率最高、已經達到羣體免疫的以色列,過去兩週仍有上百人感染。何況臺灣最快也要到年底纔有可能靠疫苗達到羣體免疫的標準。

災難臨頭,最害怕的是在政策上思前想後、猶豫不決。臺灣政府在離島機場普篩與國產、進口疫苗的政策上,已經出現了中央與地方、民間意見分歧的缺失。此時此刻,需要一個有能力、有擔當的決策者,出來告訴百姓:政府究竟是以速戰速決、儘快清零,還是以緩慢而溫和的抗疫路線爲目標,大家也纔好根據政府政策,提前安排好自己的 生計

如果目標是儘快清零,封城是唯一解方,應該是醫療專業人士一致的看法。謹盼臺灣決策高層儘快決定戰略方針,再施以配套的戰術作爲,讓人民知所進退,纔是當前要務。(作者爲史丹佛大醫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主治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