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國大陸建政與政協成立75週年對中國的意義探討(劉性仁)
2024是中國建政與政協成立75週年,對於中國大陸來說意義非凡,然而對中國大陸以外的世界來說,感受不深;對於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來說更是感慨萬千。圖爲今年兩會召開資料照片。(藍孝威攝)
2024是中國建政與政協成立75週年,對於中國大陸來說意義非凡,各種談話與活動衆多,值得大陸慶賀;然而對中國大陸以外的世界來說,感受不深;對於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來說更是感慨萬千。
現今兩岸敵對狀態仍然存在,中華民國主權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在臺澎金馬地區仍繼續存在,所謂的憲法一中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只有一箇中國,中華民國擁有中國主權,領土依固有疆域及整個中國,但是目前的統治範圍只及於臺澎金馬自由地區,不包括法理疆域的大陸地區,即一國兩區,也就是說兩岸是兩個政治實體,同屬一箇中國,雙方之間不是國際關係,也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種現狀是不得已的選擇。在這種論述情況下,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在大陸建立政權後展現的成果,兩岸分裂分治的事實,讓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看待中國大陸建政,格外有番特別的感受。
日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中國政協成立75週年大會上重提「全面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他並重申:「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這番論述,除了繼承大陸當局一貫對臺政策主張,也再次說明中共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洞察國內外形勢和臺海局勢變化,總結中央對臺工作大政方針及實踐,就對臺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
如今面對建政75週年,習近平總書記又再度提起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這中間的意義包括:從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的角度來看待兩岸問題;也有從結束兩岸政治對立、實現持久和平的角度,這不僅是國共終止敵對狀態,更是兩岸結束政治對立,兩岸制度雖不同,但要長久和平必須結束政治對立狀態。也有從反對臺獨分裂角度;也有從軟性的一面例如融合發展、共同市場發展角度及文化傳承、心靈契合角度,特別強調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靈根脈和心靈歸宿;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兩岸同胞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於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和文化。
對於中國大陸的發展,客觀來看,建政75年來,大陸人民生活產生翻天覆地變化,當中經歷多個關鍵歷史關鍵點。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推行改革開放,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城市經濟逐步騰飛,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到九十年代末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迄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升至全球第二位,開始與世界發生聯繫。至近年來中國高端科技,讓5G技術、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日常生活,內地移動支付普及率去年升至86%,是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量及銷量連續9年排世界首位;首架國家自主研發的大型客機去年開始投入商業營運。這些變化與發展成果,都值得外界琢磨研究。
總之,中國大陸建政與政協成立75週年具有相當深遠的歷史意義及現實意義。就歷史意義來說,中國大陸近年來的政治穩定,開啓進步發展的動因。帶來了土地改革和社會制度的改變,促進了農村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也帶動社會的發展與前進。若以當代現實意義來看,75年來,中國大陸經歷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經濟快速增長,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民族團結及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強調了各民族的團結合作,促進了各界別的參與,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所以無論就歷史意義還是現實意義,都有可以研究的地方。
至於中國大陸未來的發展,恐怕還是受限在與大國間的關係,妥善處理好與大國關係,政策才能穩定及持續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當然中國大陸必須承擔起更多的責任,隨着中國大陸在全球舞臺上的影響力持續增強,相應來說面對國際挑戰也將更爲嚴峻。臺灣問題始終是大陸當局擺脫不了的問題,也決定中國大陸未來發展道路的平順與否,因此回到兩岸關係本身,兩岸當局還是必須以和平的方式來處理方爲上策。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