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一廠25年除役OK?德法起碼60年 退休工:根本不可行

核一廠除役、蓋廢料貯存場再引發爭議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據傳新北市石門區的核一廠2018年除役後,將在廠內興建核廢料貯存場,就地存放用過的高放射性核燃料棒,時間長達40年,臺電澄清只是過渡方式,不過卻引起極大爭議,現在還有退休員工表示,在臺電工作33年得喉癌再打官司,「除役預算比設廠高7倍。」再看看國外例子法國除役的核電廠47年了,還在封閉反應爐階段

核一廠1號機、2號機,將在2018年12月與2019年7月停機,之後會在廠內興建大型核廢貯存場,引起反彈,臺電除役預算180億,看在退休員工李桂林眼中「根本不可行, 設廠要1500億,除役預算要高出7倍,這樣就破兆。」再看國外例子,英國賽勒菲爾核電廠2008年除役計劃英法美承包,現不只工程延誤,預算追加已爆增臺幣3兆1050億。

▼國外有工程延宕、追加預算的例子。

臺電的除役計劃保守估計25年,李桂林說,「根本在欺騙大衆,雖說一天一人工作8至10小時,但有些危險地方一次只能進去10分鐘,這樣要多少人?」再看看法國馬科核電廠自1969年關閉拆除,但47年過去還在關閉反應爐;宣佈2020年「全面廢核」的德國,拆除計劃保守也要到2080年。

核電廠除役不只有環境危險問題國內外專門承包商,臺電則是分工方式,但就擔心工程延誤,預算不斷追加,李桂林建議維持現狀不要動。」但臺灣環境與核能如何維持平衡,有待政府、臺電和民衆對於核電與非核家園共識,該如何解決。

▼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