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全球航運現“三大變量“

(原標題:後疫情時代全球航運現“三大變量”,專家建議構建海運生態

經貿格局重構引領航運、技術融合提速改造航運、環保規則收緊倒逼航運。後疫情時代,這“三大變量”正在驅動全球航運業發展與演變。對此,專家建議加快全球航運市場規則體系與組織管理模式數字化轉型,構建全球海運新生態。

在今天(11日)舉辦的2021年中國航海日主論壇上,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兼中國海上搜救中心主任趙衝久在論壇上表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給航運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立榮也表示,當前,海運對全球經貿復甦發揮着強勁的支撐作用,海運業本身也正在加速演化。

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GDP萎縮3.3%的背景下,2020年全球海運週轉量只減少了1.7%,與運輸抗疫物資息息相關的集運週轉量只減少了1.2%。這使得2020年,海運佔全球貿易量比重從85%提高到了86%,佔比創了新高。

從中國海運進出口量看,2020年增長了6.7%,達34.6億噸,佔全球海運貿易量的比重從27.1%提高至30%,爲中國進出口實現1.5%的正增長貢獻巨大。

中國海運進出口量佔全球海運貿易量比重達30%。“山東人和”輪船長丁茂家(中)正在觀察航道情況。攝影/章軻

許立榮就上述“三大變量”進行了詳細解讀。他介紹,後疫情時代,以中國、東盟爲代表亞洲發展中國家逐漸成爲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而全球經貿與航運是亦步亦趨、同頻共振的關係,勢必引領航運、主導航運。他說,一方面航線開闢、干支線佈局、運力部署等方面的調整,預測結果顯示,在集裝箱運輸市場,亞洲區內航線今明兩年需求增速將分別爲6.4%和5%,持續快於東西幹線的6.1%和2.5%;2021年地中海/黑海區域蘇伊士油輪需求、亞洲區域內阿芙拉型油輪需求分別有望同比上升19%和9%。

許立榮介紹,當前以數字化爲代表的新技術應用,在產業領域不斷尋求突破,這將對傳統航運帶來全新的改造升級。預計未來,航運領域數字化發展焦點將集中於數據標準的建立和平臺之間開放共享。

此外,目前,航運業使用的能源幾乎全部爲化石能源,距離既定的減排目標乃至最終實現零排放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且技術路徑和規則時間表仍不明確,這將倒逼各國、相關產業進行適應性調整。

我國是海洋大國,也是航運大國和造船大國,水上運輸、船舶建造、漁業產量、船員數量等指標穩居世界前列,海運航線和服務網絡遍佈全球。

航運業在支撐對外貿易、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攝影/章軻

論壇上,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院長費維軍建議,加快全球航運市場規則體系與組織管理模式數字化轉型。積極參與北極航運能力開發與利用。在聯合國框架下共同提升國際重要海峽與支點應急保障能力,維護國際海運通道的安全與暢通,不斷提升國際海運通道互聯互通和便利化水平。

“航運業在支撐對外貿易、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維護海洋權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趙衝久說,我國約95%的國際貿易貨物量是通過海運完成的,海運在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暢通、促進世界經貿發展,維護國家海外權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事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趙衝久表示,交通運輸部門將推進航運業統籌融合發展,包括航運業與旅遊業、造船業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航運業上下游產業鏈主業與輔助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推廣5G、大數據、北斗區塊鏈等新技術在航運業深度應用,推進智慧港口、智能航運、智慧航道建設,推動航運全產業鏈關鍵領域自主創新和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在區域港口協調發展方面,趙衝久透露,交通運輸部將深化區域港口一體化改革,推動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港口協調發展。加快完善以“雙隨機、一公開”爲主體、重點監管、信用監管、數字監管協同發力的新型監管機制。發展鐵水聯運、水水中轉、江海直達,推動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由公路向鐵路、水路轉移,推動物流業結構性降本增效,降低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