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父母錢覺得理所當然? 「富孩子病」從小就得預防!

教育示意圖。(圖/CFP)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現在因爲少子化,很多父母孩子太過溺愛,結果就養出有公主王子病的「慣寶寶」。而英國《金融時報》最近一篇文章提到「富孩子病」,並強調如果放任不管,這個社會病會讓孩子在財務上陷入災難

篇文章說,「富孩子病」(Rich kid-it is)的早期症狀包括花父母錢理所當然的心態花錢無節制、有錢必花光的行爲習慣。文章舉例,一名很少打電話的孩子忽然打電話給父母,要求父母再給一些錢,雖然父母說昨天才剛給過一筆錢,但孩子說「我花完了」,眼看父母不太想給,孩子故意說那自己只好走路回家了。

「然後父母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拿起錢包,口口聲聲發誓這是最後一次。但這是不可能的。一旦孩子成功從父母那拿到錢,他們就會頻頻如法炮製。我相信,數位銀行業務技術助長了孩子們花錢如流水的速度。」

▲上網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文章還指出,當你沒感覺到在花錢的時候,花起錢來非常輕鬆,例如你在亞馬遜上點擊滑鼠下單,或在eBay上出價拍下你自己永遠不會穿的衣服,或用Uber等可以綁定父母信用卡叫車軟體搭車,並沒有面對面交錢過程。「方便,沒錯。但也很費錢。」

文章強調,危險的是,當孩子們上大學後,這些早期症狀可能變得越來越嚴重。「我們都聽說過大學生入學幾周內就花光本應該支撐到聖誕節的生活費的恐怖故事。一次性帶着大筆金錢入學明顯存在很多風險,但是學會如何規劃預算是成長的重要一課。」

現金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文章認爲,從小時候就要開始訓練孩子,讓孩子懂得現金的真實感,例如可以經常帶着存摺去郵局,讓他們把錢遞給櫃檯人員,讓他們看到錢是如何變多的。等孩子長大一些,鼓勵他們儘量不要使用信用卡,因爲紙幣花起來比較不捨得,當他們發現必須動用自己的現金,他們的「我想要」購物慾望就會減弱。

另外,錢如果是年輕人自己賺的,也會更不捨得花出去,因爲他們更加了解它的價值。文章說,培養孩子討論自己財務狀況的習慣,這樣他們也就不會坐視事態惡化到不可收拾。

對於上述,大陸福建閩江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廖友國老師在《生命時報》撰文指出,其實「富孩子病」不是家庭優渥孩子的專利家境不好的孩子身上同樣存在,「相當數量的中國家長堅持認爲,對孩子物質需求千方百計地滿足是表達愛的最好方式,對於孩子的要求往往來者不拒,助長了孩子『伸手要錢』的行爲和不勞而獲的懶人心態。」

▲信用卡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廖友國說,在物質至上的社會價值導向下,年輕人甚至家長在消費方面也深受攀比消費與從衆心理的裹挾,年輕人對金錢的價值和獲取金錢的艱辛過程缺乏深刻理解,外加在線消費支付的便捷性,都極大刺激了年輕人的金錢需求。

要解決「富孩子病」,廖友國認爲,家長應充分重視孩子的心理建設,在滿足孩子吃穿住用行物質需求的同時,自覺摒棄攀比心理,更多以真善美標準評價事物,注重給予孩子充足的陪伴交流與鼓勵,努力培養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與健康的價值體系,逐步獲得不依賴於外在物質標準的安全感和自我接納。

廖友國指出,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養成孩子對師長及親朋好友的物質饋贈與支持幫助表達謝意的習慣,理解自身所獲得的東西並非理所當然。支持孩子多參與力所能及的公益志願活動,從中體驗人世間遠高於金錢的珍貴价值。另外,鼓勵年輕人適當兼職,體驗賺錢的不易,更加理解金錢的價值,懂得體諒父母,自覺樹立理性消費的意識

▼教育示意圖。(圖/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