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廢棄的共享單車 辦法總比困難多!

共享單車神話破滅之後,城市管理部門被遺棄的單車送到遠郊,形成了一個個巨大的單車“墳場”。曾經一路風行的共享單車在變成“鋼鐵垃圾”之後,真的沒有合理的處置方案?據媒體報道緬甸人邁克給出了答案,他從海外購置了幾批廢棄單車,改裝後送到了靠近仰光鄉村學校,讓一直走路上學孩子們,擁有了人生第一輛單車。

前幾年在資本瘋狂的追逐下,共享單車在諸多城市爭相亮相,起初人們認爲共享單車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里的難題,很多人對此商業模式抱有樂觀心態,甚至不乏有人覺得共享單車是城市文明的一種象徵,但是很快,共享單車暴露了管理上的短板,部分用戶在使用時亂停亂放、惡意破壞,給城市交通與城市環境均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再加上資本撤離導致用戶押金被鎖,有的共享單車最終以一地雞毛收場

單車無罪,出現這種狀況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包括對廢棄單車的處理,相關企業責任意識的淡薄,也是人的問題。在被熱錢燒昏頭腦日子裡,共享單車企業不顧城市容納量,出於競爭目的進行超量投放,在“共享夢”破產之後,需要有人收拾爛攤子時,人們發現,這依然還是人的問題——沒人願意接手那些堆積成山的單車,儘管這些單車中,新車和簡單修理一下就能使用的佔大多數。

單車“墳場”的形成帶來了一些困惑:這些單車的質量是不錯的,據報道,早期的製造成本是2000元一輛,哪怕後期降低到300元一輛,其使用價值也不弱於市場上銷售普通自行車,難道我們的生活已經富裕到將這些單車棄之如敝履的水平了?緬甸仰光的鄉村很貧窮,那裡的孩子用不起自行車,但是在我們國家的中西部西南地區,沒法擁有一輛自行車的孩子,恐怕是緬甸的無數倍。緬甸人可以從海外購買廢棄共享單車送給孩子使用,我們這兒爲什麼沒人願意做類似的事?

人們對於貧困地區公益熱情一直是濃烈的,不可能沒人想過將單車“墳場”的廢棄單車送到需要的人手裡。目前暫時沒有人去做這件事情,可能和這些單車的處置權沒有理順有關係建議國內正在運營或已經倒閉的共享單車企業,能夠分出一點時間與精力,儘快明確那些在風雨裡日漸生鏽的單車的處置權,讓有心之人能夠順利接手。有意於以公益手段復活”這批廢棄單車的機構,也可以主動地發起建立處置流程,在相關企業與政府部門的配合下,把那些單車“墳場”消滅掉。

如果因爲維修、運送等原因導致成本較高,而沒法用公益的方式讓這些廢棄單車重新使用,也可以考慮用商業手段把這些單車激活——在大城市繁華地帶,單車過於集中顯得擁擠多餘,但除此之外的城鄉結合部與鄉村,單車仍然是需求量很高的交通工具,生產一輛新單車的造價,肯定會高於維修一輛基本完好的單車,需求之下必有辦法,問題的關鍵在於,要讓想做廢棄單車生意的人,能夠真正進來,進行接觸與實際操作

勤儉節約、物盡其用,一直是我們提倡的傳統,現在人們的生活富裕起來了,但真還沒達到把一輛輛還能使用的單車簡單粗暴投入鍊鋼爐地步。還是多想想辦法吧,辦法總比困難多。畢竟,這些單車在有些人眼裡沒用了,在另外一些人眼裡,卻還是值得擦得鋥亮當成寶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