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行業PMF顯現 源碼資本密集佈局頭部創新企業
(原標題:機器人行業PMF顯現 源碼資本密集佈局頭部創新企業)
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升高,是機器人發展的長期支撐。同時,一線基金、科技巨頭也正在攜巨資和技術加速融入。對於機器人領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從投資和佈局的角度,還沒有形成共識的一點則是:爲什麼現在?部分頭部美元基金的活躍入局,爲什麼是在今年?出手的人,自有其邏輯。
一種觀點認爲,變量來自供給與需求的雙向磨合導致的行業拐點:PMF(Product Market Fit,即產品和市場需求的契合點)顯現。
用真金白銀投出贊成票的機構有今年在機器人領域頻繁出手的源碼。
從披露的節奏來看,3月到11月的9個月裡,源碼在機器人領域有8起投資事件,其中對雲鯨這個項目連續投了兩輪,幾乎每個月都有新項目披露,集中在移動機器人以及機器人視覺項目。
這其實與源碼和許多此前佈局領域相似的美元基金以往對互聯網的投資一脈相承:他們看到,“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已逐漸從消費互聯網延伸到了產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而機器人則是“工業互聯網的最後一公里”。
投資了斯坦德、梅卡曼德和可以科技的源碼資本董事總經理張星辰告訴「甲子光年」,今年他們投的很多項目從2016年~2017年就開始接觸,之所以現在“開花結果”,是因爲在2~3年的跟蹤觀察中,這些產品的實際落地能力逐漸被驗證,源碼資本智能製造小組通過調查和研究發現,行業頭部公司已到起量增長的前夕,機器人行業開始出現規模化落地的苗頭:
3C製造、電商、紡織等大客戶的機器人復購上升,採購量從三五臺變成了一二十臺;物流領域,海柔創新在3PL、電商、鞋服、醫藥、零售、製造業等領域的大客戶在部署其庫寶產品時,普遍從一個倉增加到兩三個倉;商用服務機器人領域,2019年至今,擎朗已陸續拿下了海底撈、外婆家、廣州酒家等連鎖餐飲標杆客戶,客戶總計數量已經達到1000多家。
而在取得這個客戶數的突破之前,實際上,擎朗機器人首次進入實際商用場景不過是3年半以前,規模化拓展客戶則起於2018年。對這家已經成立10年,被創始人李通戲稱爲“行業活化石”的機器人公司來說,他們在近兩年步入了明顯的發展加速期。
根據“前瞻研究院”的《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物流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報告》,最近五年來,物流機器人市場規模的年均增長率超20%。據《2019年深圳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披露的數據,2019年,深圳市物流機器人行業銷售收入增長了70.50%,商用服務、醫療等品類的機器人銷量也有顯著增加。
PMF到來,規模化在即的信號還表現在客單價上:
極智嘉創始人兼CEO鄭勇告訴「甲子光年」,2018年時,極智嘉單個項目最大金額在2000萬左右,2019年多個項目已達到5000萬的規模,而2020年一些海外項目規模可以過億,可以看到全球市場對機器人自動化的接受度都在提高。
海柔創新也在今年獲得了京東、阿里、優衣庫、聯想、國家電網等大客戶的訂單,CEO陳宇奇預計,今年的業績是去年的10~12倍。
感覺節奏點到了的源碼、紅杉等機構開始加速覆蓋賽道,張星辰告訴「甲子光年」,源碼內部專門成立智能製造小組,到2020年年中,他們已幾乎看遍了中國所有的機器人公司,並出手衆多公司,前後包括梅卡曼德、XYZ、斯坦德、海柔創新、擎朗科技、可以科技等等,這也能印證投資人對市場水溫的感受。
這背後,其實是供給能力逐漸積累的結果。
在需求長期有支撐的情況下,供給側的變量無非兩點:一是性能達標,二是價格便宜。前者關乎技術成熟度:是否能在客戶的真實場景中實際可用;後者關乎供應鏈成熟度:是否能以客戶可接受的價格交付產品和服務。
在技術成熟度上,目前工業和商用機器人主要涉及的技術棧,如導航技術(磁導航、二維碼導航、SLAM激光導航和視覺導航等)、3D視覺、力控技術等都已積累多時。
斯坦德機器人CEO王永錕告訴「甲子光年」,2017年時,成立一年左右的斯坦德就已研發出了使用SLAM技術的、能自主導航的AMR原型機,雖然當時的產品並不完全成熟,但也獲得了華爲、中興、富士康和歌爾聲學等種子客戶的測試機會,因爲他們至少做出了一個“看起來可用”的東西。
而這些從學校實驗室走出來的年輕人之所以能在1年多的時間內就研發出產品,得益於此前學界和行業的整體發展:2012年之後,SLAM導航的機器人就能在實驗室環境工作,2016年,Google 又進一步開源了可統一處理2D與3D SLAM激光雷達的SLAM程序Cartographer,研發工具也更加成熟。
2012年,深度學習的突破又進一步爲機器人領域帶來了AI熱潮,讓機器人有了了眼睛、觸覺和大腦,開始有希望完成以往的“不可能任務”,包括在比較複雜的條件下抓取無序放置的物品,識別沙發、桌子等物品,處理複雜的裝配任務和柔軟物體等。
前人技術的積累,帶來了當下的機器人創新創業中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新現象:100人乃至以下的小規模團隊,也可以完成複雜產品的開發。這是使新玩家能進入以往歷史悠久的工業巨頭勢力範圍的重要原因。
除以上代表外,2013年以來,市場上涌現的機器人新公司還包括軟性抓取機械臂公司Soft Robotics(2013)、倉儲機器人Locus Robotics(2014)、倉儲機器人Fetch Robotics(2014)、移動協作機器人Exotec(2015)、老年伴侶機器人研發公司Intuition Robotics(2015)、Covariant(2019)等。
這種百舸爭流的現象在過去相對“沉悶”的工業領域很難想象——歐日的重工集團、工業機器人的四大家族等多是近百年的“老古董”;而商用服務機器人則直接開闢出了一個增量市場,攪動着餐飲服務員、“咖啡師”、外賣員等人類工種。
技術成熟的同時,移動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的供應鏈和上下游生態也在加速成熟,這是PMF到來的另一個推力。
上游供應鏈方面,減速器、導航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能力都在提升。
如在AGV等移動機器人和機械臂中都會使用的減速器產品上,中國的秦川發展、上海機電、南通鎮康等的RV減速器已實現量產;國內第一大諧波減速器廠商綠的諧波則剛剛在今年8月登陸科創板,其精密諧波減速器已開始批量供貨全球第一大的協作機器人公司Universal Robots等國際廠商。
而在當前的前沿趨勢——去掉減速器的直驅方案上,中國公司也已有嘗試,如今年奇績創壇路演項目中出現的本末科技。
慣性導航類傳感器目前雖仍被國外品牌主導,但也有美新半導體等中國公司入局。
中高端AMR使用的激光導航傳感器更是出現了一批中國創業公司,如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北醒光子、鐳神智能、北科天繪等,同時華爲、大疆等大型科技公司也加入了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