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童年噩夢又是性愛前戲 "搔癢"到底"爽"在哪?

出品|本站科學欄目組

譯者|孫文文

(“放開我不行了要死要死要死啊啊啊哈哈哈哈哈……”被撓腳底板是許多人的童年噩夢。)

“搔癢”這一看似無聊至極動作擁有讓人瞬間爆笑的神奇力量。更神奇的是,科學家發現這一招對一些動物同樣奏效。

作爲一名神經學家,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教授羅伯特·普羅維內(Robert Provine)的學術生涯中充滿了與各種奇趣行爲打交道的經歷,打嗝、打哈欠和放屁是其衆多研究課題中的代表。可想而知,讓無數人又愛又怕的“搔癢”也引發了羅伯特的研究興趣。

這一人人都經歷過的日常行爲背後牽扯到相當複雜的生理機制,從機體防禦到司職主客認知的神經系統。科學家習慣將人類行爲模式放在動物身上進行研究,這一次的“癢癢”實驗亦如法炮製。

(人類的笑可以表達多種含義。圖: Enrique López-Tapia/naturepl.com)

天下“癢癢”各不同,但終究不過兩類。

按照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Stanley Hall)和亞瑟·亞林(Arthur Allin)在1897年的分法,搔癢可分爲二種:“觸覺癢”(Knismesis)和“逗笑癢”(Gargalesis),區別在於前一種爲皮膚表面輕微的癢,不會引人發笑,後一種下手更重,被胳肢的人通常會大笑躲避。

“觸覺癢”是一種原始反應,任何皮膚表面的輕微動作都可以產生這種令人不適的感覺。Knismesis現象在動物界中廣泛存在,並非人類獨有。普羅維內將之描述爲機體防禦機能的一部分,蜥蜴、昆蟲以及其他幾乎所有物種都具有類似的反應模式。對外界接觸保持警覺,有助於動物保護自己免受昆蟲和寄生蟲的傷害。生活中常見到的牛甩尾驅蚊便是一例證。

另一方面,“逗笑癢”卻似乎爲哺乳類動物特有。故意胳肢對方使其發笑是個體在遊戲中最常見的動作,而遊戲行爲是哺乳動物的一大特徵。

普羅維內稱,搔癢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玩笑,人類祖先在千萬年前便開始用胳肢癢互相嬉戲。這也是唯一一種同時在人類嬰兒和幼年黑猩猩行爲中觀察到的行爲。

英國樸次茅斯大學心理學家瑪麗娜·達維拉·羅斯(Marina Davila-Ross)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搔癢作爲性愛前戲,除了撓腳底板,還有羽毛撓胸等花樣百出的手段。 圖: Oleksiy Maksymenko/Alamy)

羅斯在實驗中讓動物飼養員和人類母親分別胳肢年幼的黑猩猩和人類嬰兒,並試圖通過對笑聲數據進行分析找出兩個物種之間行爲的關係。

在發表於2009年的研究報告中,羅斯猜想人類的笑聲與黑猩猩的笑源自同一祖先。

需要指出的是,實驗中大猩猩與倭黑猩猩的幼仔發出了與人類類似的笑聲,但基因差別更大的猩猩物種發出的聲音則難被識別爲笑聲。儘管如此,通過構建“聲音族譜”,羅斯揭示了原始的喉嚨咕嚕聲與現代人笑聲之間的聯繫

除了對笑聲進行分析之外,羅斯還對搔癢行爲本身有所關注。她發現猩猩不會因爲看到其他猩猩在做好玩的事而喜笑顏開,它需要加入到同伴的遊戲中才能感到歡樂,意即猩猩無法在沒有身體接觸的情況下發笑。而搔癢是猩猩和人都擅長的嬉戲手段之一。猝不及防的手讓對方呼吸急促,發出人們熟知的那種笑聲。

(飼養員在胳肢一隻倭黑猩猩。圖: Cyril Ruoso/naturepl.com)

如果你去胳肢一隻黑猩猩,它的笑聲聽起來就像喘氣。它用這一聲音迴應嬉戲而非攻擊動作。

靈長類是社會動物,搔癢是增強彼此之間友誼和感情的好方法,普羅維內相信人類的笑聲即是由此演化而來。

發生在大約1000萬年前到1600萬年前之間的基因變異造成人猿分離,搔癢這一行爲可能早在人猿分離之前就已產生。雖然搔癢並非動物研究領域的要緊課題,有限的研究在與人類更疏遠的物種身上找到相似的反應。

病理學家帕特里夏·西蒙內特(Patricia Simonet)以學術偶像珍·古道爾(Jane Goodall)的姓氏爲自己的愛犬命名。有一天,西蒙內特發現她的狗表現出一種奇怪行爲:古道爾不停地旋轉辦公椅,併發出好似愉快的聲音。西蒙內特好奇是否能用“笑”來描述狗的行爲。後來在一次會議中,那位真正的古道爾建議西蒙內特不妨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後者聽取了她的建議。

同在猩猩身上所作的實驗一樣,西蒙內特發現,類似笑聲的喘息總是伴隨玩耍出現。這些“笑聲”的錄音甚至能用來緩解其他狗的緊張情緒。

在此之前,西蒙內特曾觀察到亞洲象會在玩耍時發出安靜的呼吸聲,當時她並未對此過多留意。直到開展這次針對狗的實驗,西蒙內特才意識到那種聲音可能就是大象的“笑聲”。

“大象確實也會互相搔癢。”普羅維內援引肯尼亞大象研究專家Joyce Poole的觀察說。不過要在大象這些龐然大物身上做搔癢實驗並不容易,相比之下,小型哺乳動物是更好的實驗對象

潛水員在逗一條黑斑石斑魚。圖: Georgette Douwma/naturepl.com)

老鼠幾乎是所有哺乳動物研究課題的最佳實驗對象,搔癢實驗也不例外。 心理生物學家Jaak Panksepp和學生Jeffrey Burgdorf在2010年發表一篇論文,稱他們檢測到老鼠發出一種人耳聽不到的高頻聲音,並認爲這種聲音與人類嬉戲時發出的笑聲存在些許聯繫。爲了進一步證實這一猜想,他們決定對老鼠進行搔癢實驗。

可想而知這種實驗會面臨來自動物權益人士的阻力,不過人類還是以研究老鼠的“積極情緒”之名進行了不少此類實驗。

“有相當多的實驗試圖探究搔癢和其他積極行爲(諸如玩耍和交配)所引起的特殊叫聲之間,以及動物搔癢與人類搔癢之間的相似性。”伯明翰大學的盧卡·梅洛蒂(Luca Melotti)說,他一直在研究無害搔癢對老鼠面部表情的影響。

“研究表明,對老鼠進行搔癢會激活與人類積極經驗(快樂、幸福)相同的腦區和神經通路。”羅斯在研究報告中說,並指出猩猩幼仔比成年猩猩更喜歡被搔癢。實驗中這些小傢伙甚至被胳肢上了癮,不僅不反抗,還相當享受。

在老鼠身上進行的實驗發現,幼鼠同樣對搔癢快感欲罷不能。在感受了被胳肢的愉悅之後,幼鼠會纏着實驗人員手請求再來一次。

人們很容易將這些同人類嬰兒的嬉戲聯繫起來。“如果更低級的哺乳動物表現出同樣的行爲,就表明在哺乳動物的腦部進化中,這種愉悅體驗的出現時間要比普遍認爲的還要早。”

假設人與老鼠共同的祖先也擁有這種搔癢愉悅,其起源則可被追溯至8000萬年前甚或更久遠的時間。

(一隻倭黑猩猩在胳肢她的幼仔。 圖: Theo Webb/naturepl.co)

但羅斯認爲我們對動物的“笑聲”不能太輕易下定義。她更喜歡使用“積極的聲音”來描述動物在嬉戲時發出來的聲音,並將“笑聲”歸於其中。這一分類法對人類也適用。

科學家對於在動物身上驗證人類特性持謹慎態度,但大衆並沒這麼嚴謹。搞笑動物視頻在互聯網上很受歡迎,YouTube上也有許多給貓頭鷹、企鵝甚至各種魚類撓癢癢的視頻。梅洛蒂稱,許多視頻中動物對搔癢的反應看起來好像很愉快,但科學應該做出更謹慎的解釋。

國際動物救援組織認爲搔癢對動物而言是酷刑。一隻豢養的東南亞懶猴被撓癢癢的視頻獲得數百萬次觀看,但動物專家稱懶猴猴高舉的雙手其實是恐懼而非愉悅,並呼籲人們不要飼養野生動物。

怕被撓腳底板?你不是一個人(來源:本站科技頻道

懶猴保護運動領導者Phily Kennington說,視頻中哪些行爲看似好像在逗樂動物,但事情往往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建議人們應該有自己的鑑別判斷,在被動物萌化之前先明辨事情真相。

正像《莊子》中“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千古疑問,物種不同,人們很難評估動物的感受。

(大多數人都怕被搔癢,儘管程度可能各不相同。 圖: Panther Media GmbH/Alamy)

即便是人們心愛的貓和狗,也可能並不像人們想當然的那樣享受被搔癢。哪怕只在人羣之中,搔癢一詞對不同人意味着不同的含義。它可能是愉快,也可能是痛苦;它可能是情趣挑逗,也可能是殘酷折磨。

以人類爲實驗對象時,研究者可經由對話詢問被試者的主觀感覺。但動物實驗就沒這麼簡單。歷史上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數量有限,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少數幾個物種,像老鼠、狗和大猩猩等。不過梅洛蒂稱對動物積極情緒的研究在過去十年中有增加趨勢。

研究搔癢能否讓動物發笑看似無聊至極,但研究有其實際應用。Burgdorf使用實驗所學開發精神障礙疾病的新療法。理解動物的感情也可幫助改善動物生活,特別是某些動物的豢養條件。

除此之外,動物搔癢實驗還告訴人們,動物是複雜的生物,複雜到能產生與人類相似的積極情緒。瞭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認識自身與動物的關係,以及人之爲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