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看懂張一鳴隱退

未到不惑之年的張一鳴,今天宣佈卸任字節跳動CEO。

意外嗎?

有了同樣年輕的黃崢辭任拼多多董事長在前,這會兒應該不會有太多人覺得意外了。

張一鳴給的隱退理由,大方向可說和黃崢如出一轍。核心意思都說要超脫具體的事務,去思考更宏大的戰略。

這些理由當然不能說全無道理,可要說是全部理由,只怕“戰略”倆字都覺得屈辱。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就不能一邊掌管公司一邊思考“戰略”?古今中外多數的頂尖企業家,不都是一邊幹一邊思考的麼。

尤其是一個企業家正當盛年的時候,要通過隱退來思考“戰略”,簡直是對自己和“戰略”的雙重貶低。

可要問除了這個原因,還有別的什麼,就成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狀態。

如果網絡是個茶館,現在應是到處上演類似的劇情——

“你知道張一鳴退了吧?”

“知道知道,這一個個的……嗨……”

大家都在假裝看懂了。可能誰也不知道“嗨”是個啥意思,反正有着遠超字面意思的意思。

僅從輿論場上觀察,這幾年企業家的日子確實越來越不好過。不是說他們賺不到錢,幾家巨無霸的互聯網企業,依舊賺得盆滿鉢滿,未上市的估值也在持續飆高。

可是,各方面的不滿也在與日俱增。轉變是怎麼發生的?

經濟學家張維迎曾把改開以來的中國企業家分爲三代:第一代是以農村“能人”爲代表的鄉村企業家,第二代是下海的黨政幹部和知識分子,第三代是以海歸人員爲主的專家型企業家。

第一代普遍文化不高、草莽氣息濃重,第二代身份轉變有落差,部分還可能涉及灰色利益輸送,所以社會口碑不佳,至少有爭議。第三代剛剛興起的時候,爭議最少,他們被看做是拿着乾淨的錢再賺乾淨的錢。

如果對輿論熟悉的,應該記得那些年,網上對企業家的認知都比較正面,到處推崇“企業家精神”。一些成功企業家待遇和明星差不多,粉絲擁躉遍地。

可是現在,同樣的那一撥企業家,以及像黃崢、張一鳴這樣的後起之秀,則再難享受昔日的榮寵。企業家的稱呼,很多時候已被資本家代替。

是企業家變了,還是環境變了?

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企業最大的使命就是通過產品和服務造福市場賺錢,賺錢就是在履行社會責任。

可這話,張一鳴們要是敢說出來,一定會被罵死。人們希望賺了錢的企業家做的更多,可到底做什麼、怎麼做,又很難說得清楚。

但張一鳴在隱退信裡還是“敏銳”地捕捉到了大衆心態,他說要“持續學習企業如何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

辭任CEO和這些“乖覺”的表態,至少說明“有錢就可以爲所欲爲”在咱這是不存在的。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能交給時間來判斷。

穿越風險而求存,這本來就是企業家該具備的素質。

只不過有些環境下,企業家要應對的是純市場風險;有些環境下,企業家要應對的是政策風險。不同的風險篩選,決定了能留存下來的幸運者類型。

這就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的意思吧。

字節跳動還未上市,顯然還處於上升期,張一鳴不太可能真的甘心就此隱退,更大可能是在換一種應對風險的方式,實現對企業的更有效影響。他能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