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教育經費4%的底線要守住

近期,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發布的全國教育經費統計公告顯示,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2萬億元,佔GDP的比例達到4.28%,實現了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4%目標。4%是怎麼實現的?這筆數目不小的錢又是怎麼用、怎麼管的?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就這些問題接受專訪。

政策得力、財政給力、地方努力:

4%是中央國務院確定的目標,

實現4%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4%爲什麼能夠實現?

答: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增加財政教育投入,把教育作爲治國理念優先發展,作爲戰略性投資優先保障。實現4%,就是黨中央、國務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而確定的目標。

早在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發佈《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一次提出到2000年實現4%。由於我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例一直很低,2000年並沒有實現4%。

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第二次提出要逐步達到4%。

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頒佈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2012年實現4%的目標,限期完成。

4%之所以能夠實現,主要得益於:

第一,政策得力。爲實現4%,國務院專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意見》,出臺了嚴格落實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要求、提高財政教育支出佔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預算內基建投資用於教育的比重、拓寬財政性教育經費來源渠道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國務院專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劉延東副總理出席並對落實4%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在其後連續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落實4%都是國務院的重點工作之一。

可以說,在我國財政收入佔GDP比例仍然偏低的情況下,實現了4%,其決心之大、努力程度之高,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第二,財政給力。在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中,財政性教育經費所佔的比重超過80%,是教育事業的第一大保障;在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中,公共財政預算撥款所佔比重接近90%,是經費來源的第一大渠道;在全國公共財政支出中,財政教育支出所佔比重超過16%,是公共財政的第一大支出。作爲一個發展中大國,正是依靠財政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有力支撐着一個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

第三,地方努力。中央財政充分發揮了表率作用,在增加本級教育支出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對地方教育事業發展的轉移支付力度。2.2萬億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中,中央支出不到20%,80%都在地方。地方政府是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使用和管理的責任主體,爲實現4%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如果沒有地方的努力,4%不可能實現。

2. 爲實現4%,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答:按期實現4%目標,資金投入量大,任務十分艱鉅,必須有可操作、可執行的政策措施。

爲此,財政部會同教育部採取了三大舉措:

一是逐級覈定了財政教育支出佔比。4%是一個全國性指標。在現有體制下,只有對各級政府教育經費預算安排作明確規定,才能實現4%。因此,中央財政對地方,分省、分年度合理覈定了財政教育支出佔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各省財政對市縣,也採取同樣的辦法進行了合理分解,逐級落實。這是實現4%目標最爲核心的舉措。

二是拓寬了財政性教育經費來源渠道。主要包括:統一徵收教育費附加,全面開徵地方教育附加,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教育資金。2012年,來自這三大渠道的經費佔9%,是財政教育投入的重要補充。

三是建立了評價激勵機制。財政部會同教育部對各地財政教育投入狀況進行了動態監測、綜合評價,並設立綜合獎補資金。對落實較好的,給予了獎勵;對財政教育支出增幅低於公共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的,直接“一票否決”,充分調動了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對實現4%起到了重要作用。

3.4%的實現,對教育意味着什麼?

答:4%的實現,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從2008到2012年五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累計支出7.9萬億元,以年均20%多的速度增長,是改革開放35年來教育經費增長最快、增加最多的五年。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超過2萬億元,比20年前增加了將近25倍。

隨着4%的實現,國家用於教育的錢逐年增加,爲教育辦了多少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一些大事、好事和難事,極大地促進了教育發展和教育公平

4.如何看待4%的實現?

答:4%的實現,說明財政教育經費保障水平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一方面,我們舉辦着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需要增加錢的地方還很多。

目前,全國各級各類教育有2.6億名在校學生和1500萬名教師,加起來差不多是1個美國、2個俄羅斯、4個法國的人口規模。維持這麼大規模教育的正常運轉,需要持續穩定增長的財力保障。

實現4%後,每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超過2萬億元,總規模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特別是各級各類教育生均經費遠低於中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萬多億元財政性教育經費中,70%是教師工資學校運轉支出等剛性支出,而且4%中有的用於化解債務補歷史欠賬,有的用於軍校、黨校等非國民教育,有的用於離退休人員等社會支出。

另一方面,與實現“中國夢”,完成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提出的教育發展目標和改革任務相比,教育的薄弱環節還很多,差距還很大。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育是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兩提高、兩進入、一基本”的教育發展目標:“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同時,對各級各類教育發展也提出了明確要求: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等等。

全面落實好這些目標和要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仍需要各級政府嚴格落實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要求,依法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鞏固4%成果,進一步提高教育經費保障水平。

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

4%的錢堅持了突出重點,

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

5.4%的錢都用到了哪裡?

答:4%成果來之不易。爲把有限的教育經費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我們把握了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突出重點,用好增量,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新增教育經費主要向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傾斜,向弱勢羣體傾斜,向教師隊伍建設傾斜,主要用於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

6.保基本“保”的是什麼?

答:保基本,一“保”義務教育。

從各級各類教育的分配來看,4%有一半以上財力用於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全部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2006年開始,不斷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了“兩免一補”政策(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三次提高了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標準;2008年實施了城市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政策,從農村到城市,全面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2009年全面推行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化債,四年化解900多個億,基本解決了歷史欠賬問題;2011年完成“兩基”國檢,從東部到西部,全面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法定義務得到了真正落實。

二“保”教師工資和學校運轉。

從具體支出上來看,4%接近一半財力用於教師工資,佔到47%;接近一半財力用於維持學校運轉和改善辦學條件,佔到49%。通過落實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的法定要求,將農村教師工資全額納入財政預算,並對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率先實施績效工資制度,1000多萬農村教師的收入水平有了可靠保障。近五年校舍建設資金所佔的比重提高了6個百分點。2009年開始實施的校安工程,中央財政300億元帶動地方投入3500億元,加固改造存在安全隱患的校舍3.5億平方米,全面提升了中小學校抗震設防能力和綜合防災能力,全國1/4的校舍舊貌換新顏。這幾年,有些地方發生了地震,但經過加固的校舍經受住了考驗,沒有一棟因災倒塌,不少還成爲當地羣衆的避難場所和安置點。

7.補短板“補”的是什麼?

答:從各級教育來看,主要“補”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

近五年,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增長最快,年均增幅49%;其次是職業教育,平均每年增長26%。通過實施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中央240多個億帶動地方850多個億,不斷擴大農村學前教育普惠性資源,入園率提前實現了2015年的發展目標。通過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和示範性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大力改善了職業教育辦學條件。

從區域分佈來看,主要是“補”中西部

4%一半以上財力用於中西部,財政教育投入5年翻了一番。中央財政教育支出,2/3都轉移給了地方。中央教育轉移支付資金中,90%用於支持中西部,先後實施了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校安工程、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高中改造計劃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