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限定版! 「明透翅蟋螽」列臺灣昆蟲新紀錄品種

▲難得一見的明透蟋螽高清生態照。(圖/翻攝自金門國家公園福爾摩沙生態有限公司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金門國家公園生態多樣性又添一筆紀錄,福爾摩沙生態有限公司執行人張永仁連2年在大、小金門發現「明透翅蟋螽」的蹤跡,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昆蟲完全不分佈於臺灣本島物種。金門國家公園爲建立烈嶼地區昆蟲資源基礎調查同時蒐集其影像資料委託福爾摩沙公司進行昆蟲普查與拍攝工作。

「蟋螽」是種較少爲人知的昆蟲,牠與蝗蟲螽斯蟋蟀同屬於直翅目昆蟲,因爲外觀上與蟋蟀、螽斯各有相當近似的特徵,因此中名才被叫做『蟋螽』。這類的昆蟲種類相當少,目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於《臺灣物種名錄》中刊載,國內僅有2種蟋螽,但還不包括明透翅蟋螽。

金門國家公園表示,明透翅蟋螽是中國華南各省廣泛分佈的昆蟲,但是牠的網路資料照片相當罕見,尤其是生態照幾乎沒有記錄過,這次張永仁在金門拍攝的生態照成蟲若蟲威嚇齊全,不但是國內首次亮相,也爲金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留下珍貴的紀錄。

明透翅蟋螽(Diaphanogryllacris laeta)爲蟋螽科,體長約20毫米到28毫米,體色爲淡米黃色頭部面具4個黑色斑紋,橫向略排列成半圓形,側單眼之間具2個黑色斑紋,有時顏面具數個不明顯的黑點;複眼黑褐色,單眼米黃色。前胸背板黑色,邊緣淡米黃色,尤其前後呈2條米白色橫條翅膀近透明,翅脈黑褐色或黑色。

明透翅蟋螽是一種典型夜行性昆蟲,白天完全看不見牠們的行蹤,入夜之後牠們就活躍樹林旁的灌叢草叢葉面上,成蟲目前已知活躍於5、6月間雌雄外觀差異不大,但是雌蟲腹部末端具有與體長相當的修長產卵管約21到27毫米,不容易發生混淆。

蟋螽若蟲很多都擅長吐絲,並且會連結植物葉片製造一個躲藏棲身的蟲巢,推測明透翅蟋螽若蟲也有類似的習性白晝就靜靜地躲藏在葉苞巢中,夜晚纔會咬開蟲巢出來活動覓食。根據調查,蟋螽的食性因種類而異,有植食性雜食性肉食性的不同,推測明透翅蟋螽可能是肉食性或雜食性種類,但仍須深入觀察做最後確認。

明透翅蟋螽還有一個非常奇妙的生態習性,大多數蟋蟀、蝗蟲或螽斯都擅長跳躍飛行,遇到驚嚇都會立即用粗壯的後腳先跳躍逃避,接着就張翅飛離現場。唯獨一些體型較大、具有發達銳利大齶的種類,因爲習性較兇猛而有大將之風,比較不怕外在的驚動騷擾而四處逃竄,因此明透翅蟋螽雄蟲受到驚動的時候,經常瞬間將四片翅膀極力向外張揚,讓自己的外觀體積變大許多,這是一種宣示自己不好隨便招惹的有趣生態行爲。

▼撐起翅膀威嚇。(圖/翻攝自金門國家公園/福爾摩沙生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