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種紀錄 墾丁出現3種特有昆蟲

▲3種世界新種昆蟲,由左至右分別爲彭氏潛沙蟲藍氏擬回木蟲大桃回木蟲。(圖/取自墾管處)

地方中心屏東報導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16日表示,研究團隊在墾丁調查昆蟲4年,發現3種世界新種昆蟲,分別是藍氏擬回木蟲、大桃回木蟲及彭氏潛砂蟲全部屬於鞘翅目步行蟲科,此外也在鵝鑾鼻發現臺灣紀錄物種原本只出現在日本武井豔擬步行蟲,連臺北新北以及花蓮地區也有牠的蹤跡

2013年研究團隊由康寧大學藍豔秋博士臺灣大學李後晶博士、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李奇峰博士、日本學者益本仁雄田勝己組成,進行墾丁昆蟲調查研究。另外發現3種臺灣新紀錄種,分別是尖閣潛砂蟲(Gonecephalum senkakuense)、方胸姬擬步行蟲(Cneocnemis angustulus)及武井豔擬步行蟲(Platydema takeii)。

墾管處表示,此次3種世界新種昆蟲,模式標本展出在臺中科學博物館,藍氏擬回木蟲體型約5.8到6.6公釐,具假死特性,在特定燈光下,足部背面和頭部腹面能顯現出輕微閃亮的光澤。另外,大桃回木蟲目前只有發現雌蟲,體型約4.5公釐,足部佈滿明顯的點刻細毛;彭氏潛砂蟲體型約6.3到6.7公釐,主要在夜間活動

墾管處說明,方胸基擬步行蟲以往只在印尼有紀錄,卻在鵝鑾鼻地區半夜現蹤。而尖閣潛砂蟲本來也只出現在溫帶地區,包括日本琉球尖閣諸島與那國島,也是第1次在墾丁海岸保護區內被發現。墾管處表示,針對鞘翅目昆蟲的新種鑑定報告,目前由墾丁地區的昆蟲調查研究團隊主導,盡力聯絡國內外學者進行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