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種「墾丁高口蝸」! 墾管處:若棲地破壞恐滅絕

▲墾丁發現新種蝸牛高口蝸」。(圖/墾管處)

地方中心屏東報導

憑着對蝸牛的熱愛,國立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重期經常利用課餘時間野外採集蝸牛,目前已陸續發表20多種新物種,如今他與研究團隊在墾丁社頂公園進行陸生貝類生態調,發現新品種,經過比對已確認是蝸牛新種,也是高口蝸屬第1次在臺灣發現的紀錄取名「墾丁高口蝸」(Hypselostoma kentingensis),還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墾丁國家公園紀錄到30種以上陸生貝類,現在又有新種,讓人稱奇。黃重期表示,對這塊土地的多樣性瞭解仍然有限,因爲即使在墾丁這樣低海拔的地方,都還有新物種。

墾管處指出,墾丁高口蝸約0.2公分,因此體型小不容易被發現,加上殼上裹有巖壁泥沙軟體部分深色,更難被發現,因爲它殼口向上揚起,所以叫高口蝸。高口蝸住在石灰岩山壁上,耐乾旱高溫,跟一般地上樹上爬的蝸牛不同。白天墾丁高口蝸會在裸露的巖壁上睡覺,晚上或雨天才出來活動

墾管處說,雖然臺灣的陸生貝類沒有列入保育類,但陸貝遷移能力差種類分佈範圍小,如果棲地被破壞,可能會永遠消失